很多人觉得,成年人配儿童角色只需捏着嗓子说话,可真正试过才知道,要自然传递出儿童的稚嫩感,远比想象中复杂。这不仅是声音的模仿,更是对童心世界的细腻还原。
![]()
控制发声位置是基础。儿童声带未发育完全,声音多集中在口腔前部,音调偏高但不尖锐。我会刻意放松喉部肌肉,把发声点从胸腔上移到舌尖和上颚附近,比如配5岁小女孩时,会让声音像“含着一颗软糖”,吐字稍显圆润,避免成年人说话时的沉稳共鸣。但要注意,不能过度挤压声带——曾有同事为追求高声调,导致声带水肿,配出的声音反而僵硬刺耳,像“生锈的玩具喇叭”,完全没有儿童的灵动。
揣摩儿童的语言习惯更关键。孩子说话不会像成年人那样逻辑清晰,常会出现重复、断句随意的特点。配动画片里的小男孩时,我会在台词里加入“嗯”“呀”“呢”等语气词,比如把“我要去公园”改成“我要去公园呀,还要带我的小熊呢!”;遇到情绪波动时,语速会忽快忽慢,开心时像“蹦跳的皮球”,语速加快且带着雀跃的停顿,委屈时则拖长尾音,比如“妈妈,他抢了我的积木嘛……”。这些细节能让声音更贴近儿童的表达逻辑,避免“大人装小孩”的违和感。
还要抓住儿童的情绪特质。孩子的情绪直白又热烈,没有成年人的克制。上次配一个迷路的小女孩,导演要求“哭出害怕又委屈的感觉”。我没有直接大哭,而是先吸鼻子,让声音带着轻微的颤抖,说“我找不到妈妈了”时,尾音微微上扬,像在寻求帮助,接着才慢慢带出哭声,哭声里还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妈妈……”。这样的处理,既符合儿童“先慌后哭”的情绪节奏,又不会让声音显得刻意煽情。
![]()
为儿童配音,本质上是用声音缩小自己——放下成年人的思维定式,回到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情绪直白的状态。当声音里藏着孩子般的天真与纯粹,哪怕是成年人,也能让听众透过话筒,看到一个鲜活的童心世界“梨花教育退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