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歼50的最新试飞,不仅仅是简单的测试就能将全球的军事圈都炸了锅,至少从几个关键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歼50的实力有多大了!
![]()
近日网友曝出的该机的试飞画面更是将其打造成了“银河战舰”,其在外形上的黑科技的气息可不仅仅只是外表的装点,更是透彻的体现了其在技术的先进性上对美军的“技术代差”的直接挑战。连夜就将其“标红”了的美军内部报告更是将其推到了美军的战略对手的第一线了。
机头的前仰后仰之际,原本与机头平行的那根“吸管”就这样突然的消失在了视线中——那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机的空速管了,通过它的这一“保命神器”般的试飞阶段的测量气流的压力就能算出飞机的速度和高度了。
可见歼20的试验研制也算是“拗了”了点,花了整整三年才敢把一大堆的“拆”字给一一的“拆”掉了;而歼35更是“拆”的拆得彻底彻底,直到八年后才“拆”了个“干净”,至于那歼50的空速管就更“拆”得彻底了,从它的首飞到它的“拆”除空速管只用了九个月就把“拆”得干干净净了。
![]()
而这也正是中国的传感技术跨越式的突破:如歼50那样将数百个微型的传感器都像汗腺一样密密麻麻的都贴在了蒙皮的身上,从而就可以实时的将飞行的各个参数都“摸”个一清二楚。伴随基础的隐身性直接提升15%,更是意味着我们已经初步过了了气动的验证关口,对接的重点就转移到了更高的超机动和超隐身的这些高端的科目上来。
机翼边缘藏着一对“灵活手指”——这就是让意大利同行直呼“中国人是不是拆过外星飞船”的全动翼尖,歼50用的是兰姆达翼(形似希腊字母λ),超音速飞行时升阻比超高,但容易俯仰失速。
解决方案简单粗暴:直接给机翼装上能360度偏转的翼尖!传统舵面在大迎角飞行时可能失效,但翼尖位于机翼最外侧,始终能通过偏转产生控制力矩,甚至让飞机做出“落叶飘”这种逆天机动。更绝的是,这对翼尖还能动态调整角度,让雷达波束始终避开敌方探测方向,实现“动态隐身”。
![]()
屁股后面少了垂尾,多了个“锯齿喷口”。垂直尾翼一直是隐身战机的侧向雷达反射源,F22就曾因垂尾导致侧面雷达反射面积暴增12倍。歼50干脆取消垂尾,改用二元矢量喷管。
喷口上下偏转提供俯仰力矩,再配合全动翼尖控制偏航。边缘的锯齿设计能把雷达波导向特定角度,配合冷气流降温技术,红外信号也大幅降低。虽然推力略有损失,但对六代机来说,超视距打击比狗斗更重要——能在200公里外绝杀,谁还贴身肉搏?
可谓是美军的“心脏都在嗫嗵”一幕,尤其最让美军的专家们破防的是,就连最“硬核”的歼50也居然能把单座的有人驾驶的战机都拿出来了,而且前起落架的双轮结构也明显的就是针对了美军的航母的电磁弹射的需求了。
歼50的登上福建舰或后续的核动力航母之际,它将真正的化身为“空中指挥官”,就像在游戏中一样轻松的指挥着一群群的无人机将整片的战区都点在了自己的地图上。
![]()
但如果真如美军的某些智库所预测的那样,歼50在2028年前就能大批服役,那么F35在西太的制空权恐怕就将彻底地被一一终结了。
对比中美六代机进度,差距更扎心。美国NGAD项目预算从22亿美元砍到5000万美元,而歼50已进入编队测试阶段。福建舰甲板标线都为重装歼50洗掉重画,电磁弹射器适配测试超过百天。歼50的舰载型机长仅21米,折叠机翼后宽度13米,比F35C更适应甲板调度,作战半径覆盖关岛。
由此可见,这次的试飞也将歼50的“下饺子”节奏推进了一大步:三架原型机的同时试飞,也意味着歼50的服役时间可能将从原定的2030年提前到2027年,但更让美军心头的不安却不仅仅是那一辆辆“空中之王”的降落,而是它的“恐怖的生产速度”:从技术的验证、原型机的下线到最终的量产都压缩在了短短的一年内,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正是中国航空工业的95%的供应链都已经本土化了。
![]()
歼50的每一次腾空,都在重新书写空战规则。当美国还在纠结气动布局时,中国已经用实飞机体定义了六代机标准——隐身、无人协同、舰载适配,这三板斧劈开的不仅是技术代差,更是未来几十年太平洋上的力量天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