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漓江的水汽还未完全散去,远山如黛。江面上,第一批载着观光游客的竹筏正顺流而下,快门声与赞叹声在山水间回荡。同一时间,江边的岩壁上,开始出现攀岩者的身影,他们选择用另一种方式体验甲天下的阳朔山水。
一边是传承千年的“看山水”传统,一边是正在发生的“攀岩”新景。这两群人共享同一片山水,却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 “阳朔时间”—— 对新一代旅行者和生活者来说,阳朔的山水早已不只是框在取景器里的风景,而是能亲手触摸、用手脚丈量的 “岩壁剧场”。
![]()
![]()
阳朔的喀斯特地貌基因,让它成为自然的攀岩圣殿。四亿年前的汪洋大海,沉淀出质地纯净的石灰岩,漫长地质年代的溶蚀与冲刷,让这里拥有了千峰竞秀的奇观。对攀岩者来说,这不仅是风景,更是上天赐予的天然攀岩场。
![]()
三十多年前,美国攀岩大师todd skinner在月亮山开出了阳朔的第一条线。在这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攀岩者将阳朔作为攀岩和旅行的目的地,一条条新的线路在岩壁上诞生,阳朔逐渐形成了属于它自己的攀岩生态。
![]()
阳朔月亮山
在岩壁下,你会遇见穿着拖鞋、皮肤黝黑的“阳朔老炮”,他们能如数家珍地告诉你每条线路背后的故事;也会碰到刚从北上广写字楼逃离的都市白领,在岩壁上寻找生命的实感。这种社群文化,让阳朔的攀岩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交流。
![]()
听喜欢野攀的攀岩爱好者聊天,一定会听见“白河”“阳朔”“黎明”“六盘水”这些地方。依靠着桂林山水,旅游的发展毫无疑问让阳朔成为了其中最特别的攀岩地。更好的接近性是大部分阳朔岩场最突出的优势。早上下楼吃碗六块钱的二两卤菜粉,骑上小电动,从客栈出发,十几分钟就能到大多数热门岩场。无数个户外俱乐部和独立教练也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准备着带更多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攀岩新人体验野外攀岩。
![]()
在阳朔,不怕没有攀岩搭子。廖哥土鲫鱼和椿记烧鹅是阳朔攀岩人无需言说的聚餐地点,西街商业区的精酿酒吧老板也可能是隐藏的14大佬*。在阳朔成百上千个国际酒店和网红民宿中,藏着一些属于攀岩人的“攀岩客栈”。去到这些客栈,直接搭话“明天准备去思龙还是雷劈”,或者直接挑个喜欢的岩场,带上装备,就像在游乐场排单人通道一样,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对许多在都市中感到疏离的年轻人来说,攀岩社群提供了难得的归属感。岩壁下的互相保护、完成挑战后的碰拳庆祝、失败时的经验分享,这些共享的时刻,比任何刻意的社交都更能温暖人心。
![]()
![]()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攀登者将山地和岩壁根据陡峭程度和攀登难度的不同划分为六个级别:1 级为平路行走(Level Walking);2 级为山地披荆(Trekking Over Terrain);3 级为几乎不需要绳索保护的山路(Rope Seldom Used);4 级为可能需要绳索保护的山路(Rope May Be Necessary);5 级为攀岩(Technical Rock Climbing);6 级为器械攀登(Direct Aid Climbing)。美国标准体系对攀岩级别的表示方法是:5.1、5.2……5.9、5.10、5.11……,从 5.10 开始又细分为 a、b、c、d 四个等级,数字越大字母越大即难度越高。国内岩友习惯将完成过5.14级别线路的攀岩者称为“14大佬”。
![]()
现役攀岩运动员徐梓期把阳朔作为自己的野外度假村,“小时候就会和教练一起来阳朔野攀,去年我和几个队员一起来了阳朔,完成了我的第一条5.14级别的线路,真的很开心。”热爱和职业是一件事,这是他最幸福的事情,“每次训练休息期的时候,到了第二天我就已经很想爬了,也会自己到岩馆或野外过过爬瘾。”提到阳朔,徐梓期还有一个每次必打卡的饭店,“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攀岩,希望大家可以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真正地享受攀岩。如果去阳朔体验野攀的话,可以去尝试下我每次必吃的马姐斑鱼,一定不会失望。”
![]()
![]()
现役攀岩运动员徐梓期
“摸石头和摸塑料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典型的城市抱石选手大多会这样感叹。在岩馆里,漂亮的dyno(动态动作)或许是大家追求的“必爆笔记”时刻,但到了阳朔野攀之后,才会发现——野外与岩馆,根本是两个世界。在思龙爬上一条10c难度的线路,到顶后整个人几乎虚脱,可当你转过头,看到脚下的遇龙河与层叠的群山,那一刻又觉得一切都值了。甚至不想立刻下来,只想多听听风声、多看看风景。
![]()
![]()
![]()
“今年之内,红掉13a”。所谓“红掉”,是指攀岩者在无坠落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先锋攀登。许多经验丰富的攀岩者都会为自己选定一条“红线”,花费一天、一周、一个月或者一年去不断地磕线积累经验,只为完成那个目标。不少城市里的上班族每年都会抽出时间,来到阳朔一边度假一边攀岩。一路上还能遇到许多“攀岩移民”,他们因为热爱,干脆搬来了阳朔长住。
![]()
在阳朔,每天都有年轻人背着攀岩包来,有的是第一次 “上墙”,有的是想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们中有人辞了职来定居,有人周末飞过来 “充电”。不管是哪种,都在阳朔的岩壁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
阳朔的魅力,从来不是 “必须爬得多好”,而是它给了人们一种生活选择。不用赶时间,不用比成就,想爬了就去岩壁上待一会儿,不想爬了就坐在江边看山,“山一直在这儿,你什么时候来,它都等你。”
![]()
策划/悦游编辑部
编辑/刘庄
撰文/co
编辑助理 / Being
图片鸣谢/徐梓期、co、lanlan
版式设计/CNT ARTROOM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