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0年初,武汉疫情肆虐,医院床位告急。
紧急时刻,国家拨款5亿元,动员3万建设者,仅用12天就建成了占地3.39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
如今5年过去了,这座创造奇迹的医院究竟变成了什么样?是否真如网传那样被废弃荒芜?
![]()
从"不可能"到"中国速度"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氛围中时,武汉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医疗危机。
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短短几天内确诊病例激增,各大医院人满为患,走廊里都挤满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普通病房改成隔离病房,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整个城市的医疗体系濒临崩溃。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达了:12天内建成一座现代化传染病医院。按照常规建设速度,这样的医院至少需要2年时间,即使是临时建筑也要1个月。但疫情不等人,时间就是生命。
![]()
接到任务后,中建三局立即行动。短短几小时内,200多名管理人员和600多名工人火速集结。随后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纷纷赶到,人数迅速增加到3万多人。1400多台建筑机械24小时轮班作业,工地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声从未停歇。
设计师们连夜工作,用60小时完成了全部施工图纸,各种建筑材料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到现场。江苏、上海等地的企业紧急调配箱式板房,专业技术人员连夜赶赴武汉。
![]()
2月2日,火神山医院建成交付。2月6日,规模更大的雷神山医院完工验收。两座医院的建成,不仅震惊了世界,更为武汉抗疫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全国2亿网友通过"云监工"见证了这一奇迹的诞生,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也成为抗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名患者的生命接力
2月8日晚8点,雷神山医院迎来首批患者。从这一刻起,这里就成了抗击疫情的前线阵地。医院共设置32个病区,配备1600张床位,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床位占比超过60%,专门收治病情较重的患者。
![]()
在这67天里,雷神山医院共收治2011名新冠患者,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占大多数。最高龄的患者83岁,病情复杂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面对如此严峻的救治挑战,3000多名医护人员昼夜奋战,绝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来回奔波,每班工作6-8小时,脱下防护服时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
数据显示,经过精心救治,最终有1900多名患者康复出院,病亡率被控制在2.1%以下,这个数字放在全球抗疫史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令人欣慰的是,3000多名医护人员实现了零感染,充分证明了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
4 月 14 日,雷神山医院最后 4 名患者转至其他医院继续治疗。隔天(4 月 15 日),医院就举行了休舱仪式,正式完成抗疫使命。从建设到休舱就 79 天,它不光写下了一段抗疫传奇,也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划下了阶段性的句号。
![]()
24小时待命的"应急堡垒"
很多人以为雷神山医院完成使命后就被拆除或荒废了,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座医院并没有被闲置,而是转身成为国家传染病应急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保持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状态。
走进今天的雷神山医院,会发现这里并非网传的杂草丛生。相反,由武汉市东湖医院负责的专业维护团队每天都在进行全方位的设备保养和环境维护。CT机、呼吸机等关键医疗设备每周定期开机检测,确保随时可用。负压病房的通风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等核心装置每日巡检,各项指标始终符合医疗标准。
![]()
医院的维护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设备保养,还要定期更换老化部件,升级软件系统,检修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工作人员实行三班倒24小时值班制,确保任何时候都有人在岗。整个医院区域每天进行全面消毒,保持医疗环境的洁净标准。
更重要的是,医院储备的医疗物资按照战时标准配置。防护用品、药品、耗材等分类存放在专门的仓库中,储备量足以满足1600张床位满负荷运转一个月。这些物资定期检查有效期,及时更新补充,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立即投入使用。
![]()
为了验证应急响应能力,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病区启用、设备调试、人员到位、患者收治等全流程。在最近一次演练中,从接收突发疫情指令到完成首批患者收治准备,整个流程仅用了22小时。这样的速度证明了雷神山医院"24小时快速响应"的实际能力。
这种"平战结合"的管理模式看似成本不低,实际上却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据测算,维持这样一座应急医院的年度成本约为2500万元,仅为建设成本的5%。但换来的是整个城市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底气和保障,这种安全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
雷神山医院新使命
除了应急备用功能,雷神山医院还承担起了另一项重要使命——成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基地。在保留核心医疗功能的同时,医院开辟了专门的展览区域,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
"12天建院历程"展区是最受关注的部分。这里通过实物模型、历史照片和互动体验,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当年建设的壮观场面。可以看到建设者使用过的工具,了解模块化建筑如何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装,体验当年2亿网友"云监工"的实时画面。展区还特别设置了时间轴,详细记录了从开工到交付每一天的进展情况。
![]()
"抗疫成果"展区则保存了大量康复患者的感谢信、医护人员签名的防护服、救治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设备,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艰难却充满希望的岁月。展区还通过数据图表展示了雷神山医院的救治成果,让参观者直观了解这座医院在抗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自开放以来,雷神山医院年接待参观量已超过50万人次。很多参观者表示,走进这里不仅了解了抗疫历史,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时的团结精神。
![]()
雷神山医院从紧急救治的"生命方舟",到时刻待命的"应急堡垒",再到传承精神的"教育基地",它不仅没有被荒废,反而以全新的姿态继续守护着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
这座5亿元打造的医院,用它的坚守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