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的生活里没遇过假货?早高峰赶地铁的上班族,网购的抽纸一擦就掉渣;小区带娃的长辈,直播间抢的“特价奶糖”,嚼着全是工业香精的刺鼻味。大家都在骂假货可恨,可整治的风声刚过,新的山寨货又冒了出来,像割不尽的韭菜,防不胜防。
![]()
假货能横行,核心是“一本万利”的暴利在撑腰。就说常见的奶糖,正品要用炼乳、奶油慢熬,每一颗都有醇厚口感;造假者却用白糖混上廉价香精,一口大锅就能煮出上千颗。包装仿得跟真的没两样,几块钱卖给不懂分辨的老人,成本几毛的东西,利润能翻几十倍,赚的全是黑心钱。
![]()
到了深夜,直播间成了假货的“遮羞布”。主播对着镜头打暗号,一句“驴家老花款”,卖的却是改了LOGO的仿冒名包。
![]()
花四位数买回来,封条质感、五金光泽看着都像正品;就算是几十块的地摊货,链条也做得扎实,背两年都不会坏。这种“看起来值”的错觉,让不少人明知是假也愿意买单。
![]()
更让人意外的是,有些经济条件不错的人,也成了高仿包的常客。正品名包娇贵,稍微蹭到就心疼,送修还要排大长队;高仿包却能“随便造”,脏了擦一擦、刮了不心疼,反倒把真包锁进柜子当摆设。对他们来说,“实用”比“正品标签”更重要。
![]()
![]()
玉石市场的假货,则把“信息差”玩到了极致。在南阳石佛寺,一块普通的青海玉料,经过“开窗”露好肉、“注胶”遮瑕疵,再编个“老矿稀缺”的故事,身价就能翻百倍。
![]()
用仪器检测,化学成分和真玉差别不大;只有摸玉几十年的老师傅,能靠手感、光泽辨出猫腻。懂行的没精力科普,外行嫌鉴定费贵,骗子就靠着这点“信息壁垒”,从钻石坑到蜜蜡,套路换着用。
![]()
![]()
不是没人管,而是假货链条太难断。工商、市场监管、平台都在查,可造假窝点藏在偏僻仓库,小批量生产、做完就转移,执法取证难;品牌方维权积极,却只能护住自家产品,管不了整个市场的乱象。
![]()
![]()
![]()
其实避坑很简单,记住三个办法就行:
1. 选渠道别贪便宜,深夜直播间的“超低价秒杀”,大概率是假货重灾区;
![]()
![]()
2. 查细节别偷懒,配料表、商品条码、官方售后电话都要核对,不确定就打电话问;
![]()
![]()
![]()
3. 留证据别大意,收据、聊天记录都要保存,发现是假货立刻维权,别让骗子逍遥。
![]()
没人想踩假货的坑,但这条“浑水”,很多人难免蹚到。
![]()
我们不用指望一次清干净市场,只要消费前多留心、遇假货敢维权,就能让骗子的“快钱”越来越难赚。等大家都不买假货了,市场里的“水”,自然会慢慢变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