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通讯员 段修功 马畅
在山东能源兖矿新疆能化伊犁能源的百米井下,一支多民族职工组成的汽车驾驶员队伍——“五色花”煤矿井下运输班,正驾驶无轨胶轮车穿梭于巷道之间。
班长阿布来提·坎捷是一位维吾尔族汉子。2005年底,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返回家乡,重新握起牧羊鞭。
![]()
赵春青 绘
2007年,山东能源集团在伊犁地区建设能源基地,面向当地招工。阿布来提·坎捷报名应聘,入职后的专业培训成为他走上技能之路的关键。在乌鲁木齐技工学校一年多的系统学习中,他对煤矿企业的运行情况、运输设备等有了了解,逐步掌握了多种运输设备的操作。顺利通过培训后,他成为山东能源兖矿新疆能化伊犁能源的一名井下运输工。
入矿之初,由于汉语不太流利,阿布来提·坎捷听技术人员讲解时常常一知半解。为此,他每天把操作要点逐条抄在本子上,下班后反复背诵,对着停放的车辆一遍遍辨认部件、模拟操作。慢慢地,他从一名新手成长为熟练工人。
2012年,勤奋好学的阿布来提·坎捷成为运输班组长,2022年,他被提拔为副区长兼运输队队长。从最初操作地面轨道矿车,到熟练驾驶单轨吊,再到如今全面掌握无轨胶轮车的运行与维护,随着设备不断更新,阿布来提·坎捷和班组成员积极适应新技术,总结出一套“听、摸、看、量”的车辆维保方法——每天出车前“听”发动机有无异响,“摸”轮胎温度和螺丝是否松动,“看”油液水位和仪表指示,“量”关键部件间隙是否符合标准。
有一次,矿上新引进的无轨胶轮车在井下一条长达500米的倾斜巷道上频繁出现刹车异响,一侧是管路、一侧是电缆,环境复杂。阿布来提·坎捷带着班组反复试车、逐一排查,最终发现是刹车片与轮毂间隙偏差导致。最终他们及时调整,避免了因等待外部维修而影响生产进度。如今,班组已实现“小修不出班组、大修提前预警”,有效保障了运输效率与安全。
随着伊犁一矿全面建成智能化辅助运输系统,阿布来提·坎捷和班组成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如今,借助井下全覆盖的Wi-Fi、车辆精确定位和实时音视频传输,阿布来提·坎捷不仅能“听到”每一台设备的状态,还能“看见”每一段巷道的实况。“现在每天派车,特别安心。因为我们不仅有技术、有经验,更有了智能系统的‘眼睛’和‘耳朵’。”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