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扎赉诺尔区的街头巷尾,人们常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她手提装满资料的手提包,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穿梭于社区调解室、法院家事法庭和当事人家中。她叫施百灵,一名扎根基层社区8年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员。多年来,她以“化解矛盾,守护家庭”为信念,累计调解纠纷500多起,成功率也从最初的64%上升至85%,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家庭“解铃人”。
![]()
2022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施百灵接到社区居民的紧急电话:一对夫妻因孩子教育问题爆发冲突,妻子情绪崩溃欲跳楼。她立刻冒着零下20℃的严寒赶到现场,发现丈夫情绪特别激动,砸坏了茶几和杯子,妻子站在阳台边缘痛哭。施百灵没有急于说教,而是轻声问妻子:“妹子,你阳台上裁的花真好看,我尝试裁了几次都没成功,你能告诉我你有啥技巧么?”一句家常话瞬间让妻子愣住。趁其分神,施百灵一把抱住她,控制住了妻子,好言相劝,在保障她安全的前提下,拉住夫妻俩的手一起坐下,让双方回忆过去相知、相识到婚后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她耐心的倾听双方积怨。直到天色破晓,最终找出矛盾核心——丈夫性格急躁并长期缺席家庭教育。她当场拟定“家庭责任分工表”,丈夫红着眼眶表示能够遵守。夫妻俩最后握手言和,相拥而泣。如今,这对夫妻经常会带孩子参加社区亲子活动,家庭和谐幸福。
像这样的调解,在施百灵从事婚姻家庭调解工作的8年里,早已是家常便饭。
为了从源头预防纠纷,施百灵推动建立新华社区特色工作品牌,如设立“好家风”光荣榜,组织妇女学习反家暴法,编撰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心得并总结方法。她身材瘦小,却长着一双能洞察人心灵的眼睛,她不是法官,却揣着比法官更细致的同理心;不用威严的法槌,全靠一张嘴、一颗心,把“各说各理”变成“互相体谅”。不偏不倚地听双方倾诉,用耐心磨平火气,用智慧化解疙瘩。
婚调员就像解铃人,得知道绳结在哪,更得懂系铃人的心思,她用母亲般的胸怀拥抱每一段风雨中的婚姻,让法律的温度化作万家灯火里最柔和的微光。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她用耐心与智慧,守护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圆满,她是众多平凡的“解铃人”中的一员,却让“家和”的种子,在每对夫妻心中生根发芽。
扎赉诺尔区第二街道东风社区婚调室地址: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第二街道办事处新华社区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权益部
供稿:孙娟
编辑:王娇
审核:赵琳
声明: 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