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是不少人期待已久的“幸福倒计时”。但对于59岁的彭先生而言,人生本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一刻,却在一起突如其来的腹痛中永远停格。那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叮嘱老伴早点吃早饭,还计划着退休后要去外地旅游,想用多出来的日子补偿忙碌半生中亏欠的家庭时光。
一阵撕裂般的腹痛让他突然倒在沙发上,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抢救持续近两个小时,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医生惋惜地表示:“可惜了,遇到这种情况,黄金抢救时间极其宝贵。”尸检结果更令人唏嘘——原来彭先生的真实病情,早有多次“信号”,只是一直被忽视。
![]()
为什么岁数不大的彭先生,会在退休前因腹痛猝然离世?如果家中老人出现类似症状,该如何判断哪些警讯绝对不能拖延?关于“腹痛致命性疾病”的防与治,很多人仍有诸多误区。很多人还以为“忍忍就过去”,殊不知一旦错过最佳时机,再先进的医疗也无力回天。哪些腹痛需警惕?黄金救治窗口到底有多短?
腹痛,是门诊最常见的就医主诉之一,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统计,约10%-15%的急诊病例因腹痛入院。绝大部分腹痛属于功能性轻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致命急症。如果延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腹痛按起因可分为消化系统、泌尿、心血管及妇科等多种疾病。像急性阑尾炎、胆囊炎、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等,若未及时手术处理,死亡风险极高。
![]()
中国知网数据显示,急性胰腺炎如未在发作后24小时内获得有效干预,致死率可高达30%;胆囊炎如并发胆管梗阻,死亡率也会迅速攀升。《外科理论与实践》刊文指出,这类疾病常常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不仅要争分夺秒,更要精准分辨高危信号。
彭先生的案例正是如此。他退休在即,日常并未出现严重不适,但早期其实已反复有过“轻微腹痛、油腻后腹胀、食欲差、偶有低热”等表现。遗憾的是,这些症状被他误认为“吃坏肚子”或者“肠胃感冒”,只是在家休息或者吃了点止痛药。
直到这次腹痛突然加重,短短一个小时内出现了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骤降、意识模糊等危急表现。尽管送医过程中采取了紧急措施,但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理想的手术时机。
不是所有腹痛都需要立刻就医,但有5类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尤其是中老年人:
突发、剧烈的腹部疼痛:比如毫无征兆地剧烈绞痛,且持续加重。
合并出冷汗、呕吐、呼吸急促:常提示内脏穿孔或内出血,必须马上送医。
腹痛伴高热、黄疸或皮肤变黄:警惕胆囊炎、胆管梗阻、肝脏疾病。
腹部压痛、反跳痛与板状腹:这是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胰腺炎)的典型体征。
![]()
痛感放射至背部、胸口,甚至合并心慌、胸闷:小心急性心梗或主动脉夹层,这些都可表现为腹痛。
据《山东医药》回顾性分析,中老年人由于疼痛感知能力下降和合并慢性基础病,腹痛往往不典型,易被误诊或延误。彭先生既往曾有轻度脂肪肝、血糖偏高,但自认为“老毛病”,并未重视。
中国腹部急症登记项目显示,腹痛急诊患者如能在6小时内明确诊断和干预,相关疾病治愈率可提升80%以上。相反,延误就诊、错失最佳手术窗,死亡率显著增加。
首先,切忌自行买药止痛或等待“自愈”。止痛药可能掩盖关键病情,耽误诊断。出现上述高风险信号时,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并详细描述症状和变化过程。
家中若有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慢性肝胆疾病病史人士,更要警觉腹痛的预警功能。每年定期体检,针对胃肠、胆胰、心血管等系统做专项检查。如曾有急腹症倾向,建议随身携带“过往疾病诊疗说明”。
医生建议,遇到难以解释的腹痛就诊时,要带齐以下资料:近期检查单、服药史、既往慢性病信息。这些都能帮助急诊医生快速锁定危险病灶。
生活中,为降低腹部急症风险,需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高脂肪食品堆积肠胃负担;定期运动,增强腹部和内脏血液循环,预防慢性病累及腹腔器官;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因这些问题都会增加突发急症风险;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尤其中老年女性要警惕胆石和消化系统问题。
医学归纳提示,多数急性腹部灾变并非“毫无征兆”,只是在早期因轻微、隐匿、不典型而被忽略。及时发现——及时就医——快速干预,才是真正的生命方程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