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
郭毅刚
在太极拳推手中,“气收敛入骨”与“力由脊发”是历代拳论中相辅相成的核心要诀,二者共同指向内劲的凝聚与传导规律,其正确性已被长期实践所验证。但如何才能收敛气,又该如何实现“敛”呢?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明确:是“气”收敛入骨,而不是“形”收敛入骨。
所谓“收”,是指将气聚于脊背,即冲脉与督脉之所在,通过脊部发力达到发放对手的目的。不可执着于外在形态,而应以意为主导。“收”是从阴脉注入任脉,汇入丹田,深入太极之中,因此意念的方向通常是向下或向内——由阴脉、任脉归于丹田、进入太极;气化之后从命门而出,通达督脉,布散全身,形成整劲,方能击人于丈外。
阴主静,阳主动;阴成形,阳化气。在推手中蓄劲应从白肉阴经所聚之处开始,收入注入任脉。人体上下肢结构有异:上肢三阴经循手臂内侧入任脉,归于太极;发放时则从命门出发,沿督脉行至掌背,达于指梢。下肢则不同,阴经从涌泉而起,经下肢内侧至膝腘,再循大腿内侧归任脉,最终归于太极;发出时自命门而出,经臀后外侧行膝,抵达足趾。因此,蓄劲走阴,发劲化阳。下肢的中节在膝而不在腘,常见误区是用腘发力,变成蹬腿之态——此属误区,是不明阴阳的表现,也是导致无法手脚齐到,上下相随的原因。
上下结构不同,应明阴阳才能懂蓄发、知进退、明虚实。肘与膝分别为上下肢的中节,是充分发挥功力的关键。太极是人体之根结,而乳中线实为人体之中线,这三者是构成整劲的核心。因此整劲是实现功能最大化的基本条件,而四肢末梢则是引化或粘黏对手的重要部位。内劲属五脏之功,外劲为六腑所发,内外相合才是整劲的灵魂。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若将对方之力与己身之力相合,则是无限的。1+1>2,这就是“借力打力”。
气收敛入骨,也是松沉的结果。阴气入骨,生化有质——物质是生气之基,太极为运化之动力,所产生的气才是功夫的根本。运用正确的方法与技术,将气发挥至极致,即太极拳所谓“气收敛入骨”,方能使功夫臻于化境。然而,先须“产生功夫”,而练好太极拳正是产生气(即功夫)的结果。只有练好太极拳,才能生发出可用于技击的气与功夫,再借技巧完成实际击打。
如何实现“气收敛入骨”?首先是“用意不用力”,以意气为功。“收敛”即藏,也是蓄。藏是收的能力,敛是收的状态,入是收功的途径,骨是藏功的部位。没有前面的产气、收敛、入骨的过程,也就谈不上“劲收脊发”的能力。
太极神功劲无穷,劲由脊发整劲攻,混元一气天然劲,天马行空独往来。养生培补内脏气,发劲六腑外在功。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松柔敛气入骨则筋强,松弹刚劲由脊而发。
唯有神气内敛,才能使内劲充盈;有内劲,才能发放。从无至有,从有至用,从用归无,这是自然天道,也是拳道。我们立足于强,示人以弱,以求中和,正是合于天道、人道与拳道。合天道则寿,合人道则安,合拳道则立于不败。成功要诀在于“用意而不用力”:用力易伤,用意则活;用意才能聚气,意与气合方可入骨。每一步皆不可缺,亦不可跳过。
太极拳并不难,难在坚持,难在贯通,难在真懂。学则能明,明则能懂,懂则能通,通则可恒,恒则功成。
“松沉入骨”指明了用功的方法——不在皮肉,而在筋骨。唯此才能收功于内,蓄气至脏。增强脏腑功能是太极拳的根本目的,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核心特征。太极拳能健身、抗衰老,基本理论与方法就在于“用意不用力”。用意,才能收功于内脏,强化其功能,从而达到防病、延年、抵御外邪的效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唯有将正气敛入体内,才能抗外邪入侵。气机顺畅,气血调和,则内外之邪皆不可侵,至耄耋之年仍可御众敌。
此处所言“敌”,不仅指搏击之敌,更包括一切外邪、内病、情绪不调、衣食不周、外感淫邪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年至耄耋所能抵御之“众敌”,涵括诸多损害健康的现象。
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它融汇了传统医学、武学、社会人文等深厚的智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运动方式。因此,忽视其主体功能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我们应认真学习太极拳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使这一中国文化惠及全人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河北省太极拳健康学会副会长兼技术总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