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个月,见证阿斯利康在中国跑出加速度。
从今年3月宣布25亿美元的在华投资计划,到如今投资加速落地,阿斯利康位于北京的全新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已于前日正式启用,同时推进的还有多项合作。这是阿斯利康推动科学与创新的一大步,也标志着其在中国正式迈入了“双引擎”研发时代。
时值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不断变幻重构之际,阿斯利康不仅说到做到,还在最正确的方向深化创新,用最高的效率、最大的确定性逐步兑现在华发展的“诺言”。
“双引擎”研发时代到来了
穿越跌宕起伏的创新周期,跨国药企能够屹立于百年潮头的一大顶层智慧在于,顺势而为。当某一领域、某一赛道迎来突破性进展,跨国药企往往能迅速集结资源作出响应,占据未来发展先机。然而,不同企业对“势”的洞察深度与“为”的执行力度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其战略格局与发展路径的分野。
此次阿斯利康在北京建立其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可以说是对“顺势而为”战略的高阶诠释,其中蕴藏着阿斯利康对于两股喷薄的创新势能的敏锐洞察与深远布局。
![]()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启用仪式现场
一方面,阿斯利康希望乘人工智能(AI)之势变革传统的创新药研发范式。
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特别设有AI和数据科学中心,旨在利用中国在AI技术和大数据上的优势加速药物早期研究至临床开发的转化进程,打造下一代“AI+药物研发”高地。
拥抱AI是时代给予的命题与机遇,而阿斯利康早已下定决心All in AI,不仅将AI嵌入到内部的研发体系中,应用于从靶点识别到临床开发的全流程[1],还相当开放地携手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AI潜力分子。2025年上半年,阿斯利康就与石药集团、元思生肽达成合作,将借助AI技术共同加速下一代创新药物研发。
另一方面的谋划在于,借本土创新崛起的大势,以“北京+上海”的双引擎提升中国在全球研发网络中的引领性。
伴随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的启动,阿斯利康还将围绕该中心推进多项合作,通过与剑桥大学、北京科委、北京经开区的合作,以及与和铂医药的研究合作,形成链接顶尖创新资源的生态布局,尤其凸显其深度融合中国创新力量的战略意图。进一步解析其合作方关系,几个看似独立的合作伙伴,实则共同构成了阿斯利康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维架构。
![]()
北京-剑桥生态圈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上述AI赋能和协同中国创新的战略考量,让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从起步之初就站在高起点上,也承载着更高的使命。
正如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Pascal Soriot)所言:“我们全新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依托北京世界领先的科学生态系统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加速推进新一代创新药物的研发。通过与中国科研与生物科技界携手合作,我们将融合前沿技术与雄厚的科学实力,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带来诊疗变革。”
从2024年升级上海为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到今年又在北京落子,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研发版图正不断拓展与深化。纵观跨国药企在华发展历程,尚未有企业如阿斯利康这般,以如此战略魄力快速建立起两大超高规格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毕竟这背后需要克服巨额投入、人才培育、运营整合和战略定位等一系列复杂挑战。
对于阿斯利康来说,“双引擎”研发模式的意义远不止于地理空间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从科学发现到产业转化”的闭环生态,并增强阿斯利康全球研发网络的韧性与协同效率,而中国也正式成为了其“全球创新架构”的核心节点。
在最正确的方向深化创新
在中国创新在全球强势崛起、持续向上突破的大背景下,阿斯利康选择在中国落地两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可能是在最好的时机做出的最好选择。如今,公司正朝着最正确的方向拾级而上,推进科学与创新之路。
随着“双引擎”研发格局的全面落地,阿斯利康不仅在战略推进上展现出惊人效率,更在创新方向的把握上体现出精准的判断力——始终围绕中国患者最迫切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在最关键的疾病领域与前沿技术方向上持续深耕。
在疾病领域布局方面,阿斯利康聚焦肿瘤、罕见病以及心血管肾脏及代谢、呼吸及免疫等全球重点疾病领域,而这些领域也恰恰与中国高发的疾病负担高度契合。
以肿瘤领域为例,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约482万,死亡病例约257万[2],肺癌、胃癌、肝癌等癌种的发病与死亡负担尤为沉重。面对这一严峻现实,阿斯利康积极推进HER2 ADC、TROP2 ADC等领先的ADC药物在华上市。这些药物既填补了中国患者在特定靶点治疗上的空白,也成为了推动精准治疗的重要力量。
除了肿瘤领域,阿斯利康在体重管理和健康风险管理方面也积极布局。中国有4亿肥胖或超重成年人[3]和超过2亿的2型糖尿病患者[4],对创新疗法的需求极为迫切。通过与诚益生物达成授权合作,阿斯利康正积极推动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的开发,有望为中国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助力体重管理与血糖控制的系统性突破。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在前沿技术领域,阿斯利康的布局同样体现出与中国创新土壤的深度契合。在抗体偶联药物(ADC)、下一代免疫肿瘤双抗、CAR-T细胞疗法等前沿方向,阿斯利康不仅加速引进全球创新成果,更积极携手本土力量共同开发。这一战略选择充分考虑了本土在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等领域的优势积淀——中国PD-(L)1双抗已成为全球PD-(L)1赛道迭代的主力、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多的CAR-T临床研究中心[5]。
阿斯利康在合作策略上更是展现出超越同行的前瞻性。与一些跨国药企偏爱引进欧美Biotech成果的做法不同,阿斯利康很早就认识到了中国创新的独特价值。早在十多年前,阿斯利康就开始与本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种超前的战略眼光让其在中国创新浪潮中占得先机。
时至今日,阿斯利康还在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创新带来的巨大机遇。仅2025年,阿斯利康就与多家本土生物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其中包括石药集团、和铂医药、元思生肽等,阿斯利康与中国创新企业的合作已经从简单的许可引进升级为更深层次的战略协作。
依托全球创新孵化网络(A.Catalyst),阿斯利康正在与政府、高校、初创公司共建一个“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创新闭环。这一生态不仅加速了创新成果的转化,更使得中国成为其全球创新网络的“活跃源泉”,进而反哺全球全球科学体系。
这种“创新共创”模式正在重塑跨国药企在中国的角色定位。传统上,跨国药企更多扮演的是“创新输入者”的角色——将在欧美市场成功的产品和技术引入中国。但阿斯利康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跨国药企可以成为与中国生态系统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创者”。这种角色转变的背后,是对中国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深度认知。中国不再只是一个接受创新的市场,而是能够为全球患者提供独特创新价值的创新策源地。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引下,阿斯利康的“双引擎”研发模式才具备了更深层的意义,也为其实现更宏大的发展愿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定兑现在华发展的“诺言”
2024年5月,阿斯利康宣布2030愿景——计划到2030年带来20款突破性创新药,实现800亿美元的总营收,凝聚着它持续擎领行业发展的全球野望。
在全球版图中,中国作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和最具活力的创新策源地,自然成为这一愿景落地的关键所在。阿斯利康也在此许下了长期在华发展的承诺,将未来发展与“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深度绑定。
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核心驱动力,正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明确指出的,在于“科学创新”。阿斯利康对此的回应,既有行动上的高效落地,又有战略上的深入贯穿。
阿斯利康北京全球研发中心从3月官宣投资到10月启用,这一速度背后是阿斯利康对中国创新环境和市场潜力确定性的战略判断。随着中国创新跃迁成为全球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阿斯利康在中国谱写的科学故事,也正在成为医药全球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章节。
在即将到来的第八届进博会上,阿斯利康的“科学创新”故事有了更具体、更清晰的呈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阿斯利康连续第八年参展进博会,它用不间断的参与和不断新增的展品清单,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今年,阿斯利康将延续1000平米超大展台的规模,以“聚科学之力,创健康未来”为主题,有2款肿瘤创新药将进行中国首展,并有多款新拓疾病领域创新疗法亮相。此外,阿斯利康还将集中展示入华30余年来为中国患者带来的40多款创新药物。依托进博会持续释放的“溢出效应”,这些“进博宝宝”有望更快实现“展品变商品”的转身,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最终抵达患者手中。
从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的迅速落成,到与“健康中国2030”的同频共振,再到进博舞台上即将绽放的创新成果,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叙事,早已超越单纯的商业逻辑,升华为一个关于承诺与共赢的“科学创新”范本。当与本土生态的耦合持续走向纵深,这个故事注定写下更多精彩的注脚。
参考资料
[1]https://www.astrazeneca.com/r-d/data-science-and-ai.html
[2]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ter.
[3]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1990–2021, with forecasts to 2050: a forecasting study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The Lancet.2025; 405(10481):785-812.
[4]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revalence and non-fatal burdens of diabet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3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2025; 12(1):28.
[5]《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
受众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企业宣传。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