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河流,可称得上天险的唯有长江。不过所谓的长江天险,其实 也仅安徽芜湖至上海这段下游。这段“厂”字形的长江,包裹了一片以太湖为中心的丘陵平原带。历史上南京是它的政治中心;苏州、杭州是它的经济中心;镇江、马鞍山则是它的江防中心。只不过在唐朝以前,这片土地被称之为“江东”;唐朝以后被称之为“江南”。如今的海洋时代,则变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
![]()
古代中国但凡出现南北朝的状态,南朝的政经中心总会放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即便到了1949年,南京作为前朝政治中心、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依然要依靠这段长江来保留最后的希望。渡江战役的顺利推进,则让南北分治彻底没了可能。
接下来我们就来复盘一下历史,回头大家要是有幸穿越回去,借着这篇文章里的知识点献计,弄个将军当当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1项羽与马鞍山
公元前202年,项羽的 十万楚军与刘邦的六十余万联军,在垓下进行决战。在项羽所分封诸侯都站到刘邦这边的情况下,一生未尝一败的项羽,输掉了这场决定彼此命运的战争,仅带着800骑兵突围逃生。
垓下与项羽的出生地“下相”(江苏宿迁)、刘邦做亭长的沛县,以及西楚国都城彭城,都位于淮河之北的“泗水郡”。输掉了这场决战,意味着项羽唯一的机会就是逃往他的第二故乡——江东,以图东山再起。
![]()
项羽的这个第二故乡,是他的叔叔项梁带他去的。当年项梁杀了人,带着年少的项羽跑到苏州避难。泗水郡和江东在战国后期都属于楚地,一定要说区别,那就是江东地区原本是吴越之地,是公元前4世纪末楚国灭越国后,吞并融合成的“东楚”之地,淮北的泗水郡则和湖北一样,被称为“西楚”。
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子,本身又非常有才能,所以受到了苏州黑白两道的热烈欢迎,有什么大场面的事都请他出面主持。当时叫吴县的苏州是吴国故都,是整个江东的政治中心,项梁这个地位相当于“江东宋江”。
陈胜起义后消息传到江东,项梁被推选为起义首领,带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和项羽一起渡江。项羽的军队中,这八千江东子弟是核心,跟着他一起逃出包围圈的八百骑,又是核心中的核心。逃跑的时候项羽心里是非常没底的。垓下之战之所以会败,是因为张良给刘邦献了一条“四面楚歌”之计,这里的楚歌指的是“东楚之歌”,也就是用吴语唱的歌。这就让项羽的子弟兵,误以为江东老家也被刘邦占了,军心顿时就乱了。
![]()
不过只要能够逃回江东,项羽就能够知道刘邦说了谎,而且凭借这身经百战的八百亲随,项羽还是有机会卷土重来的。700多年后同样统帅十万大军的侯景,就是败于淮北,带着800骨干渡过淮河投奔南梁,然后800人扩充为8000人,最后又渡江颠覆了南梁。
项羽一门心思逃奔的渡江处,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县,项羽最后逃到的“乌江亭”便位于和县。只可惜逃到乌江的时候,虽然有乌江亭长驾着小舟来接他,项羽却因为最后这八百子弟兵一路上也死伤殆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了。
传说中项羽自刎后,乌骓马渡江死在了江对岸,马鞍化成一条南北长约5.2公里,高100多米,呈马鞍状的沿江丘陵“马鞍山”。这当然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了,不过项羽选择在此渡江,确实是因为马鞍山所在的那条10公里长的沿江丘陵带的存在。
无论江海,如果沿岸是滩涂地的话,都很难成为港口,并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河道变化会非常大。有马鞍山的存在,最起码这段长江的东岸会非常稳定。并且马鞍山虽然不高,却是南京以南这段南北向长江的沿岸最高点。
![]()
长江下游整体呈“厂”字形走势,南京所在的位置便是拐点。由于早期都是从马鞍山东西向渡江,因此这段被长江水道包裹而成,以太湖和苏州为中心的丘陵平原带,便被称为江东。而且无论什么时期想征服江东之地,马鞍山又必定是主渡口之一。
时至今日,马鞍山所在的城市也以山为名。只不过去看史书的话,一般都会以位于马鞍山山系最南端,海拔131米的采石矶(又名牛渚矶)来代指这个名家必争之地。
2京口与孙权
唯一能够挑战采石矶地位的是“京口”。今天建制于此的江苏省镇江市,中心城区便叫“京口区”。
京口之名得于孙权,地位却是由初代江东霸主——吴王夫差奠定的。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虽然很快因为自己的弟弟在江东自立为吴王,不得不放弃,但却奠定了吴国称霸的基础。
阖闾在与越国的战争中,中箭感染身亡后,夫差继位成为了新的吴王,并在臣服越王勾践之后,北上中原争霸。吴人善于水战,而北方诸侯还没有水师。于是公元前486年,夫差以当时的长江口为起点,开凿连通江淮的“邗沟”运河。
![]()
此后2000多年时间里,长江口虽然随着泥沙的淤积,一步步推移至现在的上海,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主线也多有变化,但江淮运河线路变化却很小,起点亦始终是现在的扬州市江都区。既然大运河在长江北岸的起点不变,大运河在江南部分的终点自然也不会变,一直锁定在镇江。尤其镇江境内有北固山、焦山、金山等沿江丘陵,作为天然制高点。
东汉末年,孙权成为了江东之主。所谓守江必守淮,把国防线推到淮河,才能真正保证江东的安全。比如当年南宋,就是和金人议和后达成了以淮河为界的方案,才得以维持一个半世纪的国祚。反观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则因为只 能把长江作为国防线,在北方完成统一后只坚持了十年时间,就被隋朝征服。
江东的优势在于水军,孙权想推进到淮河,最好的路线选择就是走已经更名为“中渎水”的邗沟运河。这条贯穿江苏中部的运河,在东汉末年为广陵郡管辖。为此,孙策、孙权主政时,多次试图拿下广陵郡。只可惜为曹操镇守广陵的,是还想借着这条运河攻入江东的陈登。孙策自己甚至还因在镇江等待粮草再次北伐时,出去打猎遇刺身亡。
![]()
为了打通前往淮河的水道,孙权主镇时特别在 北固山上建了一座“京城”,作为自己的都城,这个运河与长江相接的水口亦因此而得名“京口”。反观曹魏那边,同样会利用邗沟运河南征。曹丕代汉建魏后,鉴于蜀道过于艰难,令曹操都生心恐惧,遂一直把南征的目标对准东吴。于公元222年-225年连续三次亲征伐吴。
除了第一次主攻荆州以外,后两次曹丕亲自压镇的主力,都是走广陵攻京口。公元224年九月,曹丕第一次率水军兵抵广陵。孙权当时移都荆州的武昌(今武北鄂州),老将徐盛献计,在南京以东的长江南岸,一夜之间用篱笆、稻草人扎了一条长达数百里的假长城。一下子把曹丕震住了。加上时值深秋,秋汛来了,又地处长江口。曹丕的龙船差点被风浪吹翻,只好 引军北撤。
造了那么多船,不真正打一仗肯定是不行的,何况“百里疑城”事后肯定会真相大白。于是第二年曹丕卷土再来。
曹丕八月起兵入淮,十月抵达广陵前线。这次准备比上次还充分,水军战船数千,一字排开后首尾能延绵数百里。仅进抵广陵的兵马就达十几万。到达江都之后,曹丕还组织了盛大的水上阅兵式。上次东吴弄出来的是百里疑城,这次曹丕可是实打实的旌旗百里,就是要示威给东吴看。兴奋的曹丕现场写了篇《广陵观兵》的五方诗,诗中有云“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在曹丕看来长江已无天险,这阵势吓都能把东吴吓降。
然而在这如虹的气势背后,却有一丝隐忧。 熟悉江淮地理的 蒋济就认为这一年不宜出征,最大的问题是 这一年 降水比较少,水道通行起来会比较困难。不过曹丕是八月出征,时值深秋正是水深之时,还感觉不到这个问题,并没有听进去。
不管回军时会不会被蒋济说中,再次临江的曹丕跟东吴打上一仗的愿望总归是能实现的吧。无比悲催的是,这次又没打成,因为这年天气特别的冷,水面结冰了。倒不是长江结冰,而是淮河结了冰。真要是长江能结冰倒好了,魏军的骑兵直接就可以杀到对岸去。长江不会结冰,便是淮河结冰也是难得一遇的稀罕事。尽管大军主力已经抵达前线,但淮河这么一结冰,后勤补给能力必将大受影响,十几万人在前线断粮可不是开玩笑的。
史载曹丕见长江波涛汹涌(波涛汹涌这句成语出自于此),精心准备的船队却不能入江作战,只能感叹道“ 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五年之内,三次南征,寸土未得,曹丕都怀疑是老天想让他和吴国划江而治。无奈之下,曹丕只能乘前线军粮还没耗尽率军北归。
![]()
对于曹丕来说,这次南征所要遭遇的磨难还未结束。南下江都前线借助的是陈登当日开凿的邗沟(中渎水)西道。比起当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东道来说,这条经由樊良湖、精湖(津湖)、白马湖连接江淮的水道要更趋近于直线。现在的问题不是路程远近的问题,而是如蒋济所说, 入冬之后水道窄浅,船队的先头部队行至精湖就走不动了。无奈之下曹丕只能弃舟陆行。
先头船队堵在津湖,后面的船只就算有水也走不动。从长江口到津湖邗沟水道将近三百汉里,魏军有几千艘船,单线排列拥挤不动是很危险的。好在蒋济想到了个好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在精湖和樊良湖之间开凿四五条平行的河道,把原本一字排列的船只,疏导到这些新河道里,然后樊良湖北端堵住。这样从津湖和淮河方向的来水没办法注入樊良湖,很快就把这 四五条河道及精湖水 位抬高。抢在春水再起,吴军可以发动攻击之前,将所有的船只顺利驶入已经融冰的淮河。
总结下来,运河虽好,也可以在每次南征时预先疏通,但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太大。因此历史上的渡江战役,大多数还是以采石矶为主攻方向。
3晋灭吴之战——来自长江上游的力量
曹丕这次伐吴失败后就病故了,后面曹魏 也就没再敢从京口方向南征。然而孙权最终却还是没有把都城放在京口。这是因为孙权在孙刘结盟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将都城迁到了现在的南京,并取名“建业”。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等五个南方政权,亦都将建业城作为都城,只不过将之更名为了“建康”。
如果说马鞍山在“厂”的那一撇上,京口在那一横上,那南京就正处在这一撇、一横的转折点上。单从这个兼顾东西的中点位置来说,南京也会更适合担当江东的政治中心。更何况南京城的风水的确好。
对于一座城来说,背山面水是最好的,这点南京优势明显。长江之所以在这里拐湾,是因为南北皆有丘陵固定河道。南京城的背后是虎踞龙盘的“钟山”(紫金山),主峰448米,江东临江丘陵的最高点。临江的长江拐角处,则有一块海拔36米的石质丘陵“燕子矶”,来具体定位长江的拐点。
![]()
由此整个江东地区,便形成了三个江防重地:马鞍山、南京、镇江。鉴于南京城防坚固,又是政治中心,难以直接渡江成功。北军来攻时一般还是走镇江或者马鞍山,也可以说马鞍山和镇江是南京城的左右护法。
鉴于邗沟运河的宽度和水深远小于长江,而想渡江之战成功,又必须有能够与江南政权相匹敌的水师(否则就算突袭渡江成功,也必然会被切断后路。因此北方政权的常规操作是先攻取长江中上游地区,然后打造水军顺江而下由马鞍山渡江,与从镇江渡江的军队相配合。
晋灭吴之战就是典型的案例 。司马炎 当时 一共组织二十余万兵马,分为六路 全面 进攻吴国。 最重要的是第六路, 由 王濬统领,自蜀地出发顺流而下的舰队 。
王濬 是 灭吴之战的主力推进者。经过十年的准备, 在蜀地打造了 一支强大的水军,甚至建造 有能够承载两千人的大船。
这些准备并不可能不让吴国方面知晓 ( 一直有木屑顺江飘下来) ,为了抵御必然到来的攻击。吴国方面的应对是在三峡出口(西陵峡东口)布设铁链、铁椎 。 这一做法 同样被王濬提前 探知 。 王濬的应对之法,是制作了几十个大木筏,筏上扎上披甲执杖的草人伪装成战船,开战之后命令善于游泳的士兵乘筏先行。这样的话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同时在木筏船头布设长十余丈的油罐,灌上麻油(谓之“火炬”)。遇到铁链阻碍便点燃火炬,用不了多久便能将火矩烧断,打通航道(驾驶木筏的士兵则游泳逃生)。
东吴这边知道晋国水军突破三峡防线后,就知道大势已去了,便把水军部署于采石矶准备决战。结果丞相张悌认为,东吴这边本来就人心惶惶了,等王濬水师一到更会瞬间崩盘。不如先主动渡江把对面和县的晋军打垮,提振士气后再迎击张濬的水师会更有胜算。结果三万主力渡江之后,反被王恽晋军击败,斩首将近八千。
如果不是王浑坚持按计划等王濬水师到了,才发起总攻,当时就渡江成功了。最终王濬为了抢头功,不等与其他军队会和,直接率八万水师兵抵建业城下,吴主孙皓直接献城投降。
不管王濬后来抢功的做法对不对,他在上游训练的水师,让晋朝有了匹敌东吴水军的力量,都是晋灭吴之战,能够一战成功的关键。
4从江东到江南——隋灭陈之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朝都定都于南京,马鞍山、镇江这两个江防重地的作用愈加的突显。南朝军队的主体是南渡来的北方人,因此特别在镇江侨置了“ 南徐州 ”、对岸的扬州侨置了“ 南兖州 ”,采石矶一带则侨治了“ 南豫州 ”。一方面对外防御北方入侵,另一方面也避免这几个战略要点被南方士族控制。原本统辖江东的 扬州 ,郡治则放在 建康 。
![]()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南朝的命运都是与这几个战略要点的得失捆绑在一起的,这其中尤以陈霸先建立的陈朝为甚。六朝中的其他朝代,最起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还能控制江北沿线。陈霸先因为与王僧辩内斗,以及南梁自己的宗室内斗,使得长江以北的湖北地区归了北周、安徽、江苏地区归了北齐。三峡以东的长江水道成了陈朝的国防线, 建康城、采石矶、京口 这三大战略要点,全部都成了 前线 。也就是北周、北齐还在北方博弈,所以才让陈朝有机会立国。
公元577年,北周攻灭了北齐,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要论形势,隋灭陈的时候比晋灭吴的时候还要更好,只要内部不出现前秦符坚那样民族没融合好,就急于南征的情况,灭陈只是时间的问题。好在魏晋南北朝300多年,民族融合的已经差不多了。八年后杨坚把前朝余党消化后,终于发动了灭陈之战。
有晋灭吴之战打样,隋朝派杨素在巴蜀组织水师南下,舰队主力是高达五层,可容纳八百士兵的“ 五牙战舰 ”。陈军这边则派了几千人,在西陵峡外渡江,在靠近北岸处抢占了一个沙洲。然后用三道铁索横江,并且沿岸布设抛石机,攻击隋朝战舰及那些用来焚烧铁链的火船。双方激战四十余次,隋军这边战死高达5000余人,始终不能突破。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的是,长江以北的荆州地区早就是隋朝的了,因此陈朝的三峡水军实际上两面受敌。于是杨素调荆州刺史刘仁恩,派军突袭驻守于北岸沙洲的陈军,一举俘虏了数千 陈军,最终突破了陈军防线。湖南地区的陈军还有三万人、千艘楼船。见势不好,准备顺流而下回援建康城。结果被杨坚三子杨俊率领的汉口水军堵在了长江之上,在杨素、杨俊的夹击下不得不投降。
说到底,在湖北和巴蜀都丢了的情况下,长江非但不是南朝天险,反而是北军更占优势。隋军这边真正的问题,其实只是谁能抢到攻占建康城的头功。
![]()
杨素负责上游、杨俊负责中游,下游隋军的元帅则是杨广。由于三人平级,其实是竞争关系。而杨广,肯定不能让上次一样等着巴蜀军来抢头 功了。因此希望抢先攻破建康城。鉴于有采石、京口两个突破口,杨广这边也是分成了两支。广陵总管贺若弼主攻京口;驻军于合肥的庐州总管韩擒虎,负责攻采石。其中贺若弼为主将,韩擒虎为副将。
贺若弼的策略是“ 瞒天过海 ”, 经常大张旗鼓作出一副,准备从采石渡江的架势。而每次陈军很紧张的往采石调防时,对面又没声音了。反复多次以后,陈军这边就松懈了。实际上 贺若弼的主攻点是京口,也就是镇江,时间则选在了大年初一,陈军在欢渡佳节之际。结果陈军果然猝不及防,就在过年那天被隋军渡了江。
这其中的插曲是,韩擒虎这边虽然是佯攻,而且只带了500人,结果对岸守军早就失了警觉,而且过年又喝醉了酒。结果居然一下子就渡江成功了。而且韩擒虎因为在陈军中很有威名,过江后陈军纷纷向他投降,结果作为偏师反而抢先进了建康城,俘虏了陈后主。
这件事让贺若弼非常生气,差点酿成新二士争功之祸,好在有杨广压阵才没有出乱子。
灭陈之战最大的影响,是让杨广亲自见识了,江东在六朝的经略下有多么的繁华。等他登基后遂全线修通了由洛阳连接北京、苏杭的南北大运河。由于此后南北人员、物资交流主要走运河,由扬州南渡长江至镇江。所以带着剽悍气质的“江东”,到了唐朝以后就变成了空气中弥漫着富庶味道的“江南”。
![]()
5宋太祖的“龙舟长江大桥”
如果说所有的渡江战役中,谁最有创意,那非“宋灭南唐之战”莫属了。南唐也定都在南京(时名江宁),但结构跟南陈还有点不一样。江东地区只有一半,苏杭都在吴越国手上,两广、闽南也不是南唐的。
![]()
战前吴越王纳土归宋,主动降了赵匡胤,这就使得宋军可以两面夹击,让结果无几悬念。真正的创意,在于北宋大将曹彬在指挥渡江战役时,顺江而下连续攻克了长江南岸的池州、芜湖、当涂等城。等到攻克了采石矶这个江南西大门后,赵匡胤下令在此架设长江历史上第一座大桥。
公元962年的时候,宋军已经先期拿下了南唐控制的湖南地区。为了准备对南唐的战争,赵匡胤派负责都城器物制作管理的“八作使”,南下湖南常德,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打造一种叫作“黄黑龙船”的船只(也就是龙舟),以及用粗竹扎成的巨大竹排。然后用大船把这些竹排运到采石矶,架在黄黑龙船上变身为浮桥。
常德地区古称“武陵”,一直有划龙舟纪念屈原的传统,并且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常德期间,还写了首七言古诗“竞渡曲”说这事。所以赵匡胤才会想到,用常德的龙舟来做长江大桥。
![]()
为了怕关键时候掉链子,浮桥还先行在安庆这边试架过,然后派专人看护。宋军架桥的时候,南唐这边是收到消息了的。不过南唐这边的大臣认为“ 载籍以来,无有此事,此必不成 ”,有史以来都没听说这种事,肯定做不成的。后主李煜也说“ 吾亦谓此儿戏耳。 ”我也觉得这就是个儿戏。
结果宋 军却真的把这事做成了,南唐赶紧派了水军一万、步军一万去破坏浮桥,结果大败而归。 公元 975年正月初八,宋军全线发起总攻,有浮桥相助,宋军可以源源不断进入江南。南唐军在最后时刻 还想溯江而上破坏浮桥, 最后被潘美击败。南唐也就此被灭。
6淮西的力量——巢湖水军
采石矶之所以屡屡成为北军渡江的突破口,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其西北方向的巢湖。江淮地区有两个大湖,一个是淮东的高邮湖,成为了江淮运河的一部分;另一个就是合肥与长江之间的巢湖了。
合肥北边是由寿春注入淮河东淝水,南边是向南注入巢湖的南淝水(因此得名)。巢湖又通过裕溪河注入长江,入江口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濡须口”,与采石矶的直线距离仅30公里。换句话说,合肥正位于江淮分水岭上,只要能控制合肥,就有机会在巢湖上面打造一支“巢湖水军”,然后进入长江与南军争锋。南军这边则只有控制住巢湖,才能不给北军这个机会。
三国时期,合肥城被曹魏控制着,孙权这边则一直透过濡须口和巢湖,想夺取合肥,结果五次都铩羽而归。
公元1129年,金军乘南宋立足未稳之机,由 完颜宗弼 ( 金兀术)领军由马鞍山渡江,一度杀到杭州。韩世忠则带着水军由海路北上,堵在镇江断其归路。最后把金兵堵在南京与镇江之间的黄天荡。
,结果让 完颜宗弼 找到一条水道逃了出去,最后从南京燕子矶渡江逃生。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毁和约,用了两年时间准备攻宋。在迅速拿下合肥、巢县之后,就地打造战船,然后试图攻占采石,然后仿效宋太祖架桥渡江。结果采石之战中,被宋军用霹雳炮击溃。后来又想逼着金军将士从京口渡江,结果激起兵变被缢杀。
![]()
利用巢湖水军渡江最成功的一次,是 朱元璋攻取采石、集庆之战 。
元末天下大乱,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江南的争夺尤为激烈。原因在于元大都的粮食都是由江南海运供给。同时淮西是元朝在南方最重要的养马地,产盐的淮东则是最重要的财税来源地。所以谁要是占了江淮和江南,谁就能得天下。从这个角度说,在淮东贩盐的张士诚,以及在淮西要饭的朱元璋,是天下最有力的争夺者。
公元1356年正月初一,张士诚渡江成功,于一个月后攻占苏州,然后迅速攻击江南各地的元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整个江南将被张士诚建立的“大周”政权所控制,尤其如果让张士诚把时名“集庆”的南京给占了的话。
张士诚是盐贩子出身,本就靠着水路贩盐。朱元璋的淮西义军骑兵了得,但相对来说水战就没那么大优势了。朱元璋如果不想坐等张士诚平定江南,就得有一支水军。所幸当时巢湖的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也组织了 一支拥有千艘船只的水师义军,关键时刻倒向了朱元璋。
事实上朱元 璋比张士诚还早发 动渡江战役。
![]()
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在巢湖 水军的助力下发动渡江战役,攻占了管辖采石矶的当涂城。元军为了夺回采石矶,于十二月利用水师封锁采石江面,双方激战至次年二月底,巢湖水师终于攻克元军水寨,烧毁元军战船,并俘虏近万人。
该说不说,张士诚能渡江成功,也是因为朱元璋在西线战场缠住了元朝水军。现在的问题是,张士诚已经得了先手。于是朱元璋在部下要求修整的时候,下令立即顺江而下,以最快的速度袭取集庆,并将之更名为“应天”,之后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击败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个对手,建立大明王朝。
作者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
精装
地缘看世界地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