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12月31日,延续十余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将正式落幕。
当政策“保护伞”即将收起,中国车企还没来得及缓冲,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资源争夺战已硝烟弥漫。
锂、钴等关键原材料被多国卡脖子,价格半年内暴涨30%,叠加国内补贴退坡的压力,曾靠政策红利领跑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面临成本陡增的严峻考验。
这场全球博弈中,中国车企能守住优势吗?
![]()
购置税政策的调整堪称行业分水岭,这项自2014年9月起实施的免征政策,历经多次延续后,终将在2025年末画上句号。
根据2023年6月披露的公告,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能源汽车将改为减半征收购置税,且每辆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购置日期以购车发票或海关缴税凭证开具时间为准。
这意味着一辆售价1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未来最多需多缴7500元税款,若2028年政策完全退出,税额将增至1.3万余元。
![]()
地方补贴的退坡更让成本压力雪上加霜,多地已推出额度有限、先到先得的补贴政策,深圳、杭州等新能源汽车消费重镇的补贴金额较2023年缩水40%,部分城市甚至明确2025年底前全面取消地方购车补贴。
双重政策调整下,车企长期依赖的隐形补贴正在消失,成本压力将直接传导至终端定价。
政策退坡的同时,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资源争夺已进入白热化。
![]()
中国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新能源供应链,从锂钴原材料到三电系统再到整车制造实现全链条覆盖,但上游资源高度依赖进口,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钴资源更是高达90%。
2023年智利推动锂矿国有化,要求外资企业只能以合资形式参与开发,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在当地的锂矿开采权,阿根廷则将锂矿出口税从4%提至15%,进一步推高原材料成本。
国际资源博弈已开始冲击中国车企的利润空间,2024年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的比例仍高达55%。
而锂价从2024年初的18万元/吨飙升至年末的23.4万元/吨,单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因此增加近万元。
![]()
为应对资源卡脖子,宁德时代在阿根廷投资建设锂矿加工厂,比亚迪则入股非洲刚果(金)的钴矿项目,但海外布局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短期难以缓解成本压力。
供应链压力尚未缓解,市场竞争的格局又在发生深刻变化,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动汽车(BEV),至今未能突破固有短板。
尽管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充电网络,截至2024年底充电桩数量超600万个,但节假日高速服务区一桩难求仍是常态,北方冬季纯电动车续航缩水50%的问题也未彻底解决。
![]()
对缺乏固定车位安装家充桩的用户而言,数十分钟的充电等待与燃油车几分钟加满油的便捷性形成鲜明对比,成为购车决策的重要阻碍。
电池安全与保值率问题更让消费者犹豫,2024年国内仍发生32起新能源汽车电池自燃事故,虽占比不足万分之一,但引发的公众焦虑持续发酵。
同时,电池衰减导致的换电成本居高不下,一辆使用3年的纯电动车换电费用可达5万元,使得其3年保值率仅为45%,远低于同级别燃油车的65%。
这种差距在政策补贴退出后,直接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吸引力,燃油车则凭借百年技术积累守住阵地。
![]()
在发动机热效率、变速箱平顺性和底盘调校等核心领域,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仍保有优势,部分燃油车发动机热效率已突破45%,百公里油耗低至5升,与混动车型差距缩小。
更值得关注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的异军突起,2024年其销量达514.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40%,其中比亚迪凭借DM-i技术拿下248.54万辆销量,市场份额接近50%。
这类以油补电的过渡车型,既解决了纯电续航焦虑,又比传统燃油车节能30%以上,精准契合了消费者的务实需求。
市场的理性回归,让政策退坡后的行业洗牌加速到来。
![]()
过去十年,政策红利催生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狂飙突进,渗透率从不足1%飙升至30%以上,一线城市更是超过50%,特斯拉入华带来的鲶鱼效应还催生了蔚小理等新势力,推动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
但长期政策喂养也滋生了问题:部分企业靠政策套利生存,缺乏核心技术却占据产能。
地方政府招商竞赛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仅60%,当政策光环褪去,这些泡沫正在被戳破。
2024年已有3家造车新势力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多家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
某新势力年销量增长20%,净利润却亏损扩大至35亿元,根源在于失去补贴后,成本压力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消化。
未来,缺乏技术壁垒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加速被淘汰,资源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消费者结构的变化更倒逼行业转型,早期新能源汽车买家多为技术爱好者或受牌照限制的刚需群体,对价格和保值率敏感度较低。
如今市场进入大众普及阶段,消费者既关注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创新配置,更看重可靠性、耐用性等传统指标。
![]()
这要求车企从堆料式创新转向品质化竞争,而这正是传统车企的优势所在,吉利、长城等企业依托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控体系,其新能源车型投诉率较新势力低30%。
技术突破的紧迫性也在加剧,现有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300Wh/kg的物理天花板,若无法实现革命性创新,新能源汽车难以对燃油车形成真正的降维打击。
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虽能量密度可提升至500Wh/kg以上,但商业化落地时间从2025年推迟至2030年,L4级自动驾驶技术受限于法规和成本,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应用。
![]()
头部车企已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比亚迪研发费用达200亿元,长安汽车也投入150亿元攻克电池与智能驾驶技术,但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仍存。
这场全球新能源战与行业洗牌,对中国车企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策退坡剥离的是依赖补贴的落后产能,而非新能源技术路线本身。
全球资源争夺虽推高成本,却倒逼中国企业加速供应链自主可控,2024年中国盐湖提锂技术实现突破,产能占比从10%提升至25%,未来有望进一步降低对外依存度。
插混车型的崛起则为中国车企争取了技术迭代的时间窗口,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已通过混动技术打开海外市场,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长52%,在东南亚、拉美市场的份额超20%。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走过政策驱动的青少年期,正在市场驱动的成年期接受全球检验。
供应链的短板、成本的压力、技术的瓶颈,都是成长必须跨越的关卡。
但凭借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在这场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当行业泡沫褪去,留下的将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它们将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真正迈向汽车强国,这或许就是这场洗牌最深远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