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31岁就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的人生是不是就圆满了?”
先别急着点头——李政道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巅峰之后,也可能是最痛的撕裂。
因为“谁的名字排在前面”,他和昔日铁哥们杨振宁从并肩作战到30年形同陌路;而另一边,苏州姑娘秦惠䇹一句“家里的事交给我”,却让他把半世纪温柔写进5216份“爱情基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三糊涂”少年如何一路开挂,又如何在名利与情义的十字路口,做出最倔强的选择。
![]()
李政道
少年天才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在上海呱呱落地,祖籍江苏苏州。
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化学系,母亲张明璋是上海启明女中的高材生。
![]()
李政道父母
李政道有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排行第三。
小时候书虫上身,天天丢三落四,家里干脆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三糊涂”。
1938年,12岁的他晃到苏州东吴大学附中,一有空就蹲校园那块叫瑞云峰的大石头下刷数学题。
1942年打仗炸锅,他一路流浪到江西赣县的基督教联合中学,老师跑光了,他干脆自学完高中课程,还顺手给低年级娃上数学、物理课,过把“小老师”瘾。
1943年,17岁的李政道没走寻常路——没高中毕业证,靠“同等学历”硬考进浙江大学电机系。读了几页电机书,他觉得不过瘾,开学前跑去找教务:“我想换物理!”于是跳进物理系,抱着束星北、王淦昌这些大咖的大腿蹭蹭往上爬。
![]()
少年李政道
战火不止,从上海、嘉兴、赣州,再到破格进入西南联大,辗转杭州、贵州、重庆、昆明多地,李政道的求学之路深深烙上国家民族遭受战乱的印记。然而,纷飞的战火,艰苦的学习条件,无法保障的生活……从未动摇李政道苦读报国的决心。
与杨振宁初识
书籍《西南联大》记录,李政道在昆明西南联大期间,初次结识了后来和他一起捧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
李政道来到西南联大时,杨振宁已经毕业,正在联大附中教书,但由于他们都与吴大猷先生过往甚密,因此彼此比较熟悉,李政道把杨振宁看成是自己的兄长,对他的学识十分敬重。
1945年夏天,杨振宁考上美国的留学生,他们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接触时间,但却为日后这两位当代杰出物理学家的携手合作埋下了契机。
![]()
年轻的李政道 杨振宁 朱光亚
从上海少年到跳级博士
西南联大里,吴大猷等大佬轮番给他开小灶,基础打得比钢筋混凝土还结实。
1946年,经吴大猷推荐,李政道以大三学生身份破格获得机会,和朱光亚结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
这里插个彩蛋:人家读大学、读研、读博三步走,李政道直接跳级——因成绩特别优异,芝加哥大学允许他跳过大部分本科课程,仅用两年便拿下学士学位,随即直升博士。
![]()
青年李政道
1950年,一篇《白矮星中的氢含量》直接让他戴上方帽子,还被校长夸“脑洞清奇”,顺手拎走校长奖。
物理天才
23岁,李政道就开始“开挂”。1949年,他和罗森布拉斯、杨振宁凑一起,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理论,顺便预言中间玻色子,文章发在《物理评论》。
24岁拿博士,1954年又甩出“李模型”,把量子场论的可解性难题按在地上摩擦,连毒舌泡利都写长信点赞。
1956年,他和杨振宁合写宇称不守恒,翌年吴健雄用实验火速验证;1964年再祭出KLN定理,帮零质量粒子理清了发散烦恼。
据李政道图书馆粗算,1949—2011年,他在八个领域发了321篇论文,25项成果至今被同行当“工具箱”翻个不停。
宇称不守恒的颠覆性发现
1956年论文一出,物理学界的“对称三观”碎了一地。1957年,两人顺理成章抱回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31岁零1个月,成了至今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得主。
![]()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领奖台上,杨振宁比他先一步迈台阶,后来这段“谁先谁后”的小插曲,成了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诺奖可没因此缩水一分。
![]()
诺奖颁奖现场
学术合作的不同回忆
1951年俩人写《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署名“杨-李”,第二篇小李想按贡献排“李-杨”,杨振宁觉得“我年长四岁得先写”,于是出现第一次小分歧。
后来《纽约客》要写文章,老杨希望名字靠前,俩人各执一词,合作自此按下暂停键。李政道在1971年文章里说自己主导理论突破,杨振宁1982年回忆则强调“资深身份”。
外人看来,这就是天才之间的“神仙吵架”,奥本海默都感叹:“两个天才的轨迹分开,是物理界的遗憾。”
杨振宁先生晚年回忆这段过往,深情地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李政道先生也曾坦言:“我与杨振宁的分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悲剧,但无法回避”。
![]()
合作期间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人
与秦惠䇹的半世纪深情
1948年,芝加哥车站,李政道撞见江苏姑娘秦惠䇹,书画世家出身,气质拉满。
![]()
时髦的李政道和秦惠䇹
李政道原本发誓“不成名不恋爱”,结果一见钟情,1950年原地结婚。秦惠䇹干脆退学,专职当后盾。李因拒绝“忠诚宣誓”被加州大学踢走,她拍拍肩膀:“家里的事交给我。”
![]()
李政道和秦惠䇹婚礼
李政道1950年与秦惠䇹在美国芝加哥结婚,1996年秦惠䇹因肺癌在美国去世。
秦惠䇹走的那天,李政道把自己关在书房,研墨、调色,一笔一画勾勒出一幅竹,最后重重盖下“竹君文心”的小印。
![]()
李政道悼亡画
一周年时,李政道又写下深情悼亡诗:
“去岁此日君我笑,今日同时不见君。
瞬目已是一周年,生死两地影茫茫。
心想抚,情相连。”
五年过去,朋友们见他渐渐恢复气色,陆续劝道:“再找个人陪吧,晚年需要照应。”甚至还有几位优秀的女士当面表白,意思大抵是我不求名分,只想把您的日子打理得舒舒服服,也不在乎你思念亡妻。
李政道只是微笑着摇头:心里那间屋子,早已挂满了惠䇹的画像,再没空地留给别人了。此后余生,他一人独居,再未续弦。
思念爆棚的他,设立“䇹政基金”,专门资助本科生做科研。到2024年11月,北大、复旦等6校已有5216名学子拿到“䇹政”红包。
2024年11月24日,李政道独身28年后,骨灰自美归葬苏州,与妻子合葬,生日当天回家,完成最后一场浪漫。
![]()
李政道和秦惠䇹墓园
推动中国科技腾飞的赤子之心
1972年首次回国,李政道就化身“科技探亲狂魔”。他跑部委、写报告,终于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安利”成功,1988年首次出束,标志着中国迈入高能物理实验大国行列,后经升级,亮度指标迅速跻身国际前列。
1979年又张罗CUSPEA计划,10年送915名中国物理学霸去美国深造,后来这里面出了十余位两院院士,百余人得到终身教职。
![]()
李政道和学生们在一起
他还力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制度,帮中国科研体系装上现代发动机。
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揭牌,如今已成基础科学的前沿打卡地。
永恒的科学遗产
从321篇论文到“李模型”、KLN定理,李政道给世界物理圈留下满满工具箱;从“䇹政基金”到CUSPEA,他给中国留下满满人才库。
2024年8月4日,98岁的李政道在旧金山安然离世。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一句话总结:“他用科学报国的赤忱,在祖国大地播撒无数科学火种。”
![]()
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大猷先生(90大寿)
今天,那些拿过“䇹政”红包、在对撞机里刷数据的年轻人们,正把李政道的精神传向更远的未来。
(根据中科院、李政道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报》公开史料整理)
(文中均为资料图,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