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睽违四年,“九零后”们的故事,要再一次在大银幕上和大家见面了。
影片拍摄时,这群“九零后”是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学长学姐”——杨振宁、许渊冲、杨苡等从西南联大走来的传奇。
10月18日,《九零后》中最闪耀的名字之一、杨振宁先生辞世。本文整理自对《九零后》导演徐蓓的采访,她回忆了采访杨振宁先生时那些难忘的瞬间:他惊人的记忆力、聊到挚友邓稼先时的温情、以及精确到分钟的“学霸式”时间观念。
上映四年来,我们见证着《九零后》从一部电影渐渐成为一部“档案”、一部正在成为“历史”的活历史。在世界飞速变化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那段历史中汲取力量——关于求学、关于理想、关于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因此,我们发起此次《九零后》重映召集。
让我们在大银幕上,与那份永恒的青春相遇,回望历史,也找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力量。
他们在电影中,永远年轻;
我们在影院里,见证永恒。
西南联大题材纪录电影《九零后》
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
点击上图
在你的城市发起《九零后》重映场/购票观影
采访杨振宁先生的一小时:
那份足以回忆一辈子的力量
文/徐蓓
在采访杨振宁先生之前,我们其实已经做了许多准备。当时,为了拍摄西南联大纪录片,我们在北京计划采访十多位联大学子,其中最年轻的也已经接近90岁。面对每一位这样高龄的老者,我们内心都怀有一种庆幸:在他的这个人生阶段,我们留下了他的影像。时间会证明,那时的抢救式采访是何等重要。
在我们那一批采访完成之后,其中好几位老者,后来就没有办法再接受采访了。他们还健在,但思维或健康状况已经不足以支撑采访。我此前也没有看到过杨振宁先生特别长篇的采访。
![]()
因此,不仅是坐在杨先生面前,面对任何一位西南联大学子,我们都会有这种复杂的心情:首先是觉得我们来晚了一点,为什么不在他们八十多岁、身体更硬朗一些的时候,来做这样的比较长篇的访谈?同时也会感到庆幸,毕竟我们在他们生命的这个时刻,留下了关于母校的记忆。
在正式采访之前
杨振宁先生的采访只有一个小时,但他的表达和记忆力都非常精准,因此他的口述内容可用的比例非常高。
我好像还从来没有跟大家分享过采访杨振宁先生那天的具体情景。采访前,我们非常紧张。因为紧张,以及给到我们的时间极其有限——只有一小时,所以那天采访的大部分细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那天是2017年6月6日,地点在清华大学的物理楼。那是一栋老楼,我曾经看到过1930年代,有一群科学家在物理楼前的合影,其中有很多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周培源先生。那时我在想,杨振宁先生多年后重返清华园,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里,会是怎样的心情。
![]()
与杨振宁先生约定的时间是上午10点,我们大约9点进入采访场地。我提前告知摄影师,采访杨先生可能不太一样,他坐下后,很可能立即就要开始讲述。我跟摄影师事先有一个约定,杨先生坐下、戴上话筒后就开机。即便构图有些问题或是有一些瑕疵,都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微调。
我的第一感觉是,杨振宁先生非常准时,大约提前五分钟进入办公室。他带着一股很强的磁场,气场非常强大。他的态度其实非常和蔼,但我自己确实感到有点紧张,毕竟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位置坐下,我们为他戴上胸麦。果然不出之前的预料,他一坐下就说:
“好吧,我们开始。”我们立刻进入了采访状态。
![]()
杨振宁先生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他惊人的记忆力。我们在采访许多西南联大老先生时,发现很多人也记得许多细节,比如学号、自己的老师等。但杨先生的记忆力又有所不同,他记忆的点都非常精确,而且表达简练、准确,思路极为清晰。他当时是95岁,坐在你面前,眼睛非常的透亮,整体给人一种非常年轻的感觉。这一点我至今印象最为深刻。
![]()
电影之外的两处采访细节
这么多年过去,今天我刚好又重新看了一遍当时采访的场记。这次重看,我有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感受。以前看这些场记,会直奔采访需要——这部分是讲在西南联大学习、如何入学、与老师关系的,这些是我需要的。而对于其他可能影片用不到的信息,不会太去留意。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杨振宁先生已经离开了。我现在再来看这些场记的时候,不再仅仅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去挑选有用素材。所有这些文字,在我眼中都显得弥足珍贵。
![]()
比如有这么几个细节:
其一,他说当年和父亲搬到清华园后,大概是1929年,听说他们那个院子里曾有一位老先生自杀。因为那位老先生的家就在附近,他们经常还要路过那个院子,他就会想:
哦,这里头有一个人自杀了。作为小孩,他心里会有点害怕。那个自杀的人是谁?是1927年投湖自尽的王国维!我看到这个片段,一下子激动起来,以前看素材时不会有这种感觉。
其二,他在总共仅有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花了比较大的篇幅回忆赵忠尧先生。赵忠尧是清华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杨先生说,赵先生在美国读书时,与国外另外两个团队几乎同时发现了物理学的某种现象(这个现象太专业和复杂,我怕表述不准确,就不具体展开了)。在所有实验结果出来后,只有赵忠尧先生的实验结果是“干干净净”的——这是杨振宁先生的原话。我想他是用这个词来形容实验结果的完美。但最终,赵忠尧先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杨先生认为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可能原因在于他没有比较权威的导师或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人物为他推荐。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觉得世界物理学界欠赵忠尧先生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柔和的状态与最极致的时间观念
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杨先生是个时间观念极强的人。因为事先说好,采访时间是从10点到11点,一小时。我记得在我问完一个问题后,他立刻打断我,说:
“我们不能够这样无休止地谈下去,我再回答两个问题。我先来谈一谈邓稼先。”
果然,之后我只问了两个问题,他谈了邓稼先。在谈到邓稼先时,我觉得他是充满温情的。他详细回忆了与邓稼先认识的经过:他们认识是在北京读崇德中学的时候,两个人相见恨晚。他说他们俩都有共同的品质——都不会说假话,对人对事都特别真诚,所以一下子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后来他与邓稼先先后去了云南,邓稼先到云南后就读西南联大。大概是第一站就到了杨振宁家里,因为杨振宁的父母都很喜欢、也很赏识邓稼先。他还详细讲述了邓稼先要去美国留学时,他如何帮助他申请普渡大学。邓稼先到美国后,先在芝加哥与他和他的弟弟相处了一段时间。他们三人还在地上玩游戏,很多细节栩栩如生,非常温情。我很肯定,他谈到邓稼先时,是他整个采访中最柔和的一种状态。
![]()
杨振宁(左一)、邓稼先(左二)、杨振平(右一)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西南联大给予你什么样的影响?那时他谈完邓稼先,接着谈了对西南联大这段岁月的认识,这段岁月如何改变和影响了他的人生。他总结完后,就说我们的采访就到这里。时间非常精确地刚好指向11点钟。
就这样,我记得当时我们送了一束花给他。他说:
“我这里有一本书,是有一位作者给我写的传记。”我说,那杨先生请您帮我们签个名吧。签完名后,我把我们当年做的《大后方》光碟送给他。之所以送这个,因为他是经历过抗战的人,而我们的《大后方》恰好描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方方面面。我说这里头有很多资料,可能您看了会感到亲切,回忆起很多东西。
算下来,我们整个交际、采访过程大约70分钟。当然,我觉得有时候与某些人相逢,时间长短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与他共处同一空间,非常清晰地感知到他身上那种力量,这可能就足以让我回忆一辈子。
![]()
从影片一步步成为「档案」
《九零后》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我们过去制作的大量纪录片,对象大多是早已故去的人物,远古的、唐宋的……即便是我自己之前处理的许多选题,也多是已逝的人物。但《九零后》的特殊性在于,我们毕竟拍到了十多位西南联大学子的采访。这些采访构成了《九零后》的核心内容。可是电影还在上映期间,片中的人物就不停地离去。
作为创作者,你会发现自己一直在见证这部片子如何变成一份档案。最开始这些人都在世时,你不能说自己拍了一个档案,留下了一个档案。但从2021年6月17日起,那时《九零后》上映不到一个月,许渊冲先生就去世了。后来你渐渐得知,罗振诜先生去世了,潘际銮先生去世了……作为创作者,你就这样不停地见证着,我们团队拍摄的片子一步步变成一部档案。
点击观看影片幕后花絮
杨振宁先生“指导”了《九零后》的电影细节
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极其特殊的,对于我们的生命体验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过程。以往,要么是你做了一个关于过去的档案,要么是拍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东西,未来也许会成为档案。可这几年,仅仅四年时间,你就眼睁睁看着这部片子,一步一步变成“化石”,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九零后》是一部与时间竞速的电影。徐蓓导演和团队“抢救”下的,不只是影像,也是一个时代的灵魂。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重映,让这份珍贵的“档案”在影院的大银幕上被郑重“翻阅”,让历史被更多人共同铭记。
点击下图发起《九零后》重映/购票观影
于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映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想中国人在以各种方式——用电影,用许多纪录片、回忆文章——在纪念这段历史。我也注意到,有许多大学,像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凡是在抗战期间有内迁历史的,都会书写这部分历史。我想,西南联大的这段历史,它与所有这些回忆一起,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
![]()
在今年,尽管西南联大的故事已经被反复提起,但我还是注意到,有很多相关视频、文章发布出来,关注的人特别多。除了它保存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点:我们对于特别美好的人和事,都有一份依恋或者向往,比如西南联大学子的赤子之心,爱国之心,以及在艰难岁月里,如何熬过最苦的时刻,在那时绽放的人性光辉,很多东西都蕴含其中。
年轻的我们,看他们年轻时的样子
从2021年5月29日《九零后》公映到现在,快四年多的时光过去了。这四年期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世界变化特别大。《西南联大》和《九零后》描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如今我们又听到世界这里、那里爆发了战争,我们感到特别缺乏确定性。同时,我们面临许多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比如人工智能,这恰好也影响并引发我们对今天教育的诸多思考。而《西南联大》或者《九零后》,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
![]()
在当下,很难去界定《九零后》还会产生什么特别的影响,或者说最重要的影响是哪一点。但我相信,这个答案应该交给观众来回答。当我们四年后再度回望,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放映了这部电影。更是因为这四年过去,世界已全然不同,人类也不再是从前那样。我们对于教育、对于自身生命的思考,观众会有自己的答案。
我们片子的英文名叫《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一部片子可以从很多角度解读,但我的初心认为这是一部青春片。我们都曾年轻过,现在的 电影 观众也 主要 是年轻人。当你坐在电影院时,你就在想:当他们年轻的时候。看看他们年轻的时候。然后想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
过去四年,我有很多次与大家交流《九零后》的机会,很多人来问我寻求方法上的建议。现在的年轻人有特别苦闷、特别迷茫的地方。我其实都告诉他们,答案不可能由别人给你,只有你自己去找。所以我觉得,年轻的他们坐在影院中,看着那群人年轻时的样子;或者在电影放映结束后,去感受和思考,去与片中的内容进行碰撞、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找到解答自身问题的一些方法。哪怕一时找不到也没关系,不可能指望一部片子解决所有问题。但我觉得,他们(西南联大学子)会伴随着你、陪伴你的生活,你时常想到他们,这对你的人生会有所帮助。
让《九零后》在我们的城市,再次亮起银幕
读完徐蓓导演的讲述,相信你也已经了解,《九零后》的意义早已超越一部电影的范畴。
它是一次与巨匠难得的相遇,是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一场正在进行的告别。
如果你——
l希望在银幕上,感受杨振宁先生清澈透亮的目光;
l想聆听他记忆中关于邓稼先的温情细节;
l愿意在影院沉浸的环境中,重返西南联大,重访那段年轻鲜活的时光。
我们邀请你加入此次《九零后》重映行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