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15日深夜,刘载兴在电话里压着嗓子嘶吼:‘要是县里守不住,你们能给我什么援兵?’”电话那头的美军顾问沉默数秒,只回了一句冷冰冰的“Hold the line”。这通对话后来并未写进官方战史,但从那一刻起,一场让韩国陆军极度难堪的败局已难以逆转。
1951年春季攻势结束后,战线停在三八线以北不远处。联合国军虽打着“反攻”旗号,却对中朝联军的夜袭战术极为忌惮。就在这种胶着中,韩军第三军团被推上了前线,他们接防的县里—昭阳江一带地形崎岖、补给线漫长,美军参谋部只是随口一句“那里很安全”,便把防务塞给了这支尚未成型的军团。对面,则是在东北战役里久经考验的志愿军第二十军,指挥官张翼翔向来以大胆穿插、快速合围著称。双方素质高下立判,一眼就能看出隐患。
![]()
张翼翔的部署很简单:昼伏夜行,轻装出击,先割裂,再合围。15日晚,他让部队摸黑逼近昭阳江,以最小的声响架桥,赶在拂晓前渡河。晨雾未散,先遣连已渗到五马峙附近的谷地。换作正规教科书打法,这时应当稳扎稳打,但张翼翔偏不按常理出牌,直接下令纵深突击。战场的主语变成了速度。也正因为速度,韩军第三师和第九师才在天亮时发现,身后突兀出现了一道铁桶般的封锁线。
县里是沟壑交错的山谷要冲,一旦被端掉,昭阳江南岸的美军侧翼就会脱裤子式裸露。刘载兴当然明白这一点,他也曾冒险向美军请求机动,但美军的顾虑更大:如果韩军一退,海拔较低的谷底反倒成为志愿军新的跳板。结果便是那句“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不许后撤”——韩军高级将领表面点头,心里叫苦,却只能硬着头皮守。
![]()
有意思的是,第三军团内部对“守”也各怀鬼胎。第三师师长金钟五忧心忡忡,第九师师长崔锡却觉得凭借五马峙的险要地势,哪怕对方是志愿军,最多打成拉锯。两人都低估了对方的机动作战节奏。16日凌晨,志愿军一次突击就掀翻了加里峰前沿,紧接着迫击炮点火把五马峙前的交通壕炸成残沟,合围圈由虚化实,不到四小时便收紧成锁。
当天下午,美军观察机拍到县里周边尘土飞扬,曲折公路上尽是溃兵,人声马嘶混成一团,这才意识到事情失控。可调动空中火力援护已然太晚,山谷密林视线受限,航弹投放极易误伤。美军顾问犹豫片刻,仍回电一句“Hold”。这两个字后来成了罗马拼音笑柄——因为再没人知道让谁去“Hold”。
到了17日夜,韩军被迫自谋出路。金钟五和崔锡再无心理拉扯,决定“突围”。表面叫作“计划”,实际就是孤注一掷。他们挑选第九师战斗力最强的三十团充当尖刀,本想先探个缺口,却被突然而至的混乱打断。事情很简单:带路官兵在夜色中撞上一支志愿军侦察分队,哨兵慌乱开枪,山谷里火光一现,笼罩四周的安静瞬间破碎。爆炸声让后续部队误判突围正式开始,队形顷刻脱节,指挥链条再度断裂。
![]()
志愿军正等这声枪响。第二十军炮兵早已锁定可能的出路,密集炮弹倾斜下来,山间狭窄路面被炸得寸草不生。枪炮声刚落,冲杀号角紧接着刺入黑暗。韩军士兵曾形容:“炸点像在脚下开花,抬头全是红色弹迹。”部队秩序崩溃,各自为战或干脆弃械夺路。此情此景,刘载兴再想稳住局面已无可能;更糟的是,透过稀疏无线电信号,他得知第三师联络网干脆失灵,能联系到的连以上单位寥寥。
“别再打电话了,快撤芳台山。”第三师残部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口相传的指令。芳台山是附近少见的开阔台地,理论上易于集结,也方便空投补给。可惜他们不知道,志愿军正依据山地道路设计“赶鸭子”式追击,将对手驱赶向事先圈定的“猎场”。18日上午,韩军残部陆续抵达芳台山时,发现补给空投根本没有影子,反倒是枪炮声一波紧过一波,包围圈从三面收拢。
![]()
此时的第三师和第九师几乎已无建制概念。兵找不到排,排抓不住连。最荒诞的是,部分士兵竟在弹雨间四散翻找食物。当地村舍早被此前往来部队洗劫,饿得发慌的士兵误采路边马兜铃、老虎刺之类毒草,当晚便有人因中毒倒毙。军纪、士气、补给,这三条生命线被同时截断,随之而来的只有崩溃。
19日拂晓,一批批白布条与步枪被丢到志愿军前沿。张翼翔并未急于全歼对手,而是利用心理战广播劝降,以“县里村民安全”为由提醒韩军投降后的待遇。这一招立竿见影,投降者剧增。午后,零星还击也歇了火,芳台山上多了大片杂色迷彩——那是被缴械后按部队打散集中待押的俘虏。
战斗持续不到四天,第三军团两万三千余人仅剩两千零五十人,且多为轻伤或疟疾患者。数字摆在桌面,连韩军总部都无从遮掩。更丢脸的是,那两个师的番号再无恢复价值,只好写入“永久封存”一栏。第三军团司令部也随之撤销,其残余编入美军第三师,彻底沦为附属。韩军官方战史《韩国战争史》在卷五的角落里,用简短几页记下“县里防御失败”,并罕见地标注“全部损失”。没有激昂辞藻,也无功绩评定,同行的军史学者形容这部分像一份“事故报告”,足见难堪。
![]()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军方此后对战术条令进行多项修改——强调夜战训练、要求建立独立无线电网、增加机动火炮配比——其中不少改动正是从县里之败汲取教训。遗憾的是,这些变化直到休战前夕才逐步落地,无法改变1951年的既成事实。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悬殊的战果?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其一,情报与指挥脱节。韩军依赖美军空中侦察,却不掌握实时地图信息,导致决策层反应慢半拍;其二,机动失衡。第三军团受限于补给恐惧,重火器搬运拖沓,对手却轻装上阵;其三,士气差异。志愿军习惯夜袭、山地奔袭,而韩军对山林夜战心存畏惧,一旦联络断开,很难维持队形。单项差距不算致命,三者叠加,崩盘就成必然。
![]()
说实话,若无五马峙那几小时的突击速度,志愿军也未必能形成完整口袋,命运常常由一线之隔决定。此外,张翼翔凭借对山地地形的极高敏感度,把“兵贵神速”放大到极致;这不是教科书里画正方形箭头能展现的手段,而是一公里一公里踩出来的经验。对志愿军来说,这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穿插;对韩军而言,则是刻骨铭心的灾难。两相对照,才显出“罕见诚实”四字的分量——连对手都不好意思再吹嘘自己英勇,这才是真正的惨败。
县里之战尘埃落定后,一度有人预测朝鲜战场将再现大规模穿插迂回。事实证明,美国陆军随即加强火力密集拦阻,志愿军也面临补给极限,战事转入反复拉锯。县里的胜负并未彻底改变战略格局,却成为研究志愿军山地快打战术的经典案例;至于第三军团番号消失,则像一枚钉子,牢牢钉在韩国陆军的集体记忆里,提醒他们:一次失败若无回旋余地,连番号都会随风消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