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NIGHT
夜读
我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末,上海户籍人口约1538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77.62万,占比37.6%。
未来几年,老年人口数字会加速上升。这些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在繁华的市中心看着衣着鲜艳、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疾步行过,也在城市脉搏的远端,那些陈旧社区及邻近的公车地铁路段,看见一丛丛花白的头发和一个个步履蹒跚的身影。老年离我们并不遥远,目睹了别人的病痛与孤独,不仅让我们领悟到要珍惜眼前亲人、注重自身健康,更让我们明白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义务。
老年工作,有的同事做了二十年,但仍然乐在其中。帮别人解决难题,听人倾诉,病中探望,代为申请补助,甚至爬到树上去给老同志摘香椿,或者一次又一次帮老同志调整iPad,双方建立起来的联系,其实已超过了工作范畴,然而帮人点滴,自己也收获了愉悦。老同志们也很理解,有时生病也不告诉联络员,怕添麻烦。对于常规慰问,老同志说,你们工作忙,就不要来了,慰问品就让快递送来。我们说,要去的,要去的,送慰问品是其次,主要是想看看您。老年工作,是服务别人人生的最后一程。在这最后一程中,人们除了物质支助,更需要精神慰藉。
去年国庆前夕,我们接到家属的电话,告诉说长期卧病在床的母亲刘老师去世了。尽管丧事简办,国庆节那天,我和同事还是赶去了龙华。我们参加过许多追悼会,送别过很多人,这一次却是最安静的告别。家属简短发言后,人们走向遗体告别。刘老师的先生孙院长也是我们学校的离休干部,其时已经91岁了,他颤巍巍走到灵床前,扶着床沿站住了,很久都没有动。司仪想出声引导,刘老师的女儿摆手说:“我爸爸想多看看妈妈。”我们看见那白发苍苍的头深深埋下去,神情专注,久久凝望。那一会儿,是怎样的思绪起伏在老人家心中?也许他看见了他们最初相识的一幕,回顾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还有病痛中的相濡以沫。没有哭泣声,那种平静又深沉的凝望,像是看透了一切的人事,然而正因为看透,所以告别得从容又深情。我接触到的很多老人,把我们忌讳的“死”字挂在嘴边,付诸谈笑,甚至做出遗体捐献的安排,他们年轻时信仰坚定,年老后步履坚强。那一幕告别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并心生敬意。生命的终结非但不是情感的句点,有时还是情感的升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早在进入文明之初,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实现“皆有所养”不是难题,然而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改善。古话又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除了做到养老,还要尊老爱老,理解老人,甚至向老辈们学习,这不仅是优良家风的传承,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一大工程。
![]()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 |胡安文
编辑 |顾金华
音频 |李昱彤(复旦大学)
诵读 |梁若琛(复旦大学)
视觉 |邱丽娜 刘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