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核心:平安七年资本联姻终 “割肉” 离场
2025 年 10 月 24 日,华夏幸福披露的权益变动报告书揭开了中国平安的减持动作:平安人寿及平安资管于 10 月 20 日 - 21 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累计减持 781.55 万股股份,占总股本 0.20%。此次减持后,平安系合计持股比例从 25.19% 降至 24.99%,正式跌破 25% 的重要股权红线,且公告明确未来 12 个月将继续减少权益持仓。
这场持续七年的资本联姻堪称 “惨烈”:2018-2019 年,平安累计斥资 179.73 亿元入股华夏幸福,收购成本约 20 元 / 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深度绑定 PPP 项目。但截至 2025 年 10 月 23 日,华夏幸福股价仅为 2.14 元,总市值缩水至 83.75 亿元,较平安入股时蒸发超九成。按当前股价测算,平安此次计划减持的 1.17 亿股仅值约 2.55 亿元,不足初始投资额的 1.5%,浮亏幅度高达 90%。
![]()
二、减持背后:债务泥潭与资产避险的双重驱动
华夏幸福债务重组难破局
尽管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华夏幸福已完成 1926.69 亿元金融债务重组,通过股权抵偿等方式化解部分风险,但仍有 240.07 亿元债务未能如期偿还,且单月新增诉讼涉案金额达 7.82 亿元。持续的流动性危机与法律风险,让平安的 “白衣骑士” 角色难以为继,2024 年平安已通过转让债权回笼 50 亿元,此次股权减持进一步加速风险隔离。
低位减持的无奈选择
华夏幸福股价在 2024 年 7 月触及 0.95 元的历史最低点后,虽有小幅回升但长期徘徊在 2 元左右的低位区间。平安选择此时减持,一方面是避免股价进一步下探导致更大损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房企债务重组前景的谨慎态度 —— 即便重组金额超 1900 亿元,仍未能彻底解决公司经营困境。
三、行业信号:险资撤离房地产成趋势性动作
平安的减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险资行业对房地产板块态度转变的缩影:
风险偏好持续降低:房地产行业 “三道红线”、市场下行与债务违约潮叠加,使险资传统的 “股权 + 债权” 地产投资模式风险敞口扩大。平安对华夏幸福的 540 亿元风险敞口与 90% 浮亏,成为行业警示案例。
资产配置加速转型:从平安的操作来看,不仅通过减持股权剥离地产风险资产,还通过债权转让优化资产负债表。据行业数据,2023-2024 年险资对房地产的持仓比例持续下降,资金逐步流向新能源、科技等低波动领域。
监管导向与安全边际考量: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对资产安全性要求极高。当前房地产行业估值中枢下移、现金流承压,已难以满足险资的风险收益匹配需求,撤离成为必然选择。
四、双重影响:房企融资收紧与险资策略重构
对华夏幸福而言,平安的持续减持可能加剧市场信心不足,后续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尽管公告宣称减持 “不影响公司治理与持续经营”,但第一大股东的撤离无疑削弱了市场对其债务重组的预期。
对险资行业而言,平安的动作树立了风险处置的标杆。未来险资对房地产的投资可能更趋谨慎,仅聚焦核心城市优质资产,而中小房企或高债务房企将面临资金断供的困境。这一趋势或将加速房地产行业的 “出清”,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结语:地产与险资的 “蜜月期” 彻底终结
从 2018 年的 “产融结合” 典范,到 2025 年的 “割肉离场”,平安与华夏幸福的七年纠葛,见证了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到风险暴露的周期切换。平安持股跌破 25% 红线,不仅是单一企业的投资调整,更是险资与房地产行业 “蜜月期” 终结的标志。在行业格局重构与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险资逃离房地产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房企则需在资金收紧的压力下,加速探索新的生存模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