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车时明明付100块车费,司机到手没多少,平台却总说自己利润薄,那中间的钱到底去哪了,最近网约车平台集体宣布把抽成上限降到27%,可翻完某大平台财报才发现,它净利润还不到1%。
![]()
一边是司机抱怨收入下滑,一边是平台喊着不赚钱,那这钱究竟被谁赚走了?
很多人看到抽成上限27%,第一反应是平台赚不少,可实际情况比这复杂,行业报告显示,多数司机的月均抽成其实集中在18%到20%之间,某平台2024年所有订单的平均抽成更是只有14%。
![]()
也就是说,你付100块车费,平台实际拿走的只有14块,远低于27%的上限,为啥会有这么大差距,关键在于抽成是动态调整的,不是固定比例。
比如早高峰、晚高峰,正是上班族通勤的关键时段,订单需求比平峰期多30%以上,为了鼓励更多司机上线接单,平台会适当提高抽成比例,吸引司机放弃休息、投入运力。
![]()
可到了上午10点、下午3点这样的平峰期,订单量骤减,平台又会把抽成降到12%左右,甚至推出接单奖励,让司机愿意继续留在平台。
遇到下雨天、下雪天,路滑难走,司机接单风险增加,平台还会额外设置恶劣天气补贴,这部分补贴有时会从抽成里划拨,进一步拉低实际抽成比例。
![]()
另外,长途订单比如从市区到机场,距离超过20公里,司机返程可能空驶,平台会把抽成压到10%以下,而偏远地区比如郊区乡镇的订单,司机接单后难有返程单,抽成甚至能低至8%,用低抽成平衡司机的运营成本。
更关键的是,抽成不等于平台利润,在乘客支付的100块里,大约80块会以基础收入、接单补贴的形式给到司机,剩下的20块里,还要拿出5到6块做乘客补贴。
![]()
新用户注册送30元优惠券,老用户拼车打8折,节日期间发满减红包,这些都是平台真金白银的投入,再扣除3到4块的安全保障成本。
行程实时分享功能需要服务器维护,紧急求助按钮要24小时后台响应,每辆车每年还要投入数百元做安全检测,还有2到3块的客服与合规成本,全国数万客服人员处理乘客投诉、司机咨询,合规审查团队要核验司机的驾驶证、行驶证,确保每辆车都符合运营标准。
![]()
这么算下来,20块里能剩下的净利润往往只有1到2块,遇到订单量少的月份,甚至会出现亏损。
就像行业第二梯队的两家公司,2021到2023这三年里,分别亏了70亿和20亿,不是它们不想赚钱,是运营成本实在太高,把利润空间挤得所剩无几。
![]()
所以说,网约车平台不是躺着赚差价的信息中介,更像是要承担高额运营成本的基础设施服务商,手里的账本远比看起来紧张。
再看司机这边,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国网约车司机月均流水能到7623元,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全职司机要是每天跑够8小时,流水甚至能超过1.1万元,可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不少司机没说出口的成本,而且不同城市的成本差异还挺大。
![]()
以珠海为例,当地司机大多选择租车运营,普通新能源车月租大概3000到3500元,要是车况好、续航超过400公里的车型,月租能涨到4000元。
再加上充电费,按每天跑300公里、每公里电费0.15元算,一个月充电费要1350元左右,要是冬天开空调、夏天开冷气,续航会缩水20%,充电费还得再加270元。
![]()
还有车辆保险,每年3000到5000元,平摊到每个月就是250到400元,违章处理费用更是不可控,市区违停一次罚200元,压实线扣3分罚100元,有的司机一个月能吃两三张罚单,又得多出几百块成本。
零零总总加起来,每月固定成本就接近5000元,这么一来,哪怕流水有8000元,扣掉成本后实际到手也只有4000元左右,几乎砍半。
![]()
要是遇到订单少的月份,流水降到6000元,到手可能就只剩2000元,还不如去工厂打工,而且这还没算司机的时间成本和隐性支出。
全职司机每天跑8小时,路上要花1到2小时等单,实际有效接单时间只有6到7小时,一个月跑26天,总共要投入208小时,平均下来时薪还不到20元,比不少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高不了多少。
![]()
隐性支出也不少:每天中午在路边吃份快餐要25元,一个月就是650元,车辆内饰清洁、轮胎保养,每月又得花100到200元。
更麻烦的是,现在司机越来越多,过去两年全国持证司机的数量增速超过50%,而订单增速只有20%左右,不少城市比如杭州、成都都发了市场饱和预警。
![]()
车多单少意味着司机每天要等更久才能接到单,以前10分钟能接一单,现在可能要等20分钟,接单量从每天25单降到20单,流水自然跟着降。
为了抢订单,有的司机还得主动接低价的特惠单、一口价单,同样跑10公里,普通订单能赚35元,特惠单只能赚28元,收入又被压了一成。
![]()
所以司机抱怨不赚钱,不是矫情,是真金白银的成本和越来越少的订单把利润挤没了,甚至有不少司机跑了半年就退出,坦言还不如去送外卖自由。
现在的情况是,乘客觉得打车没以前便宜,2019年从市区到火车站只要30元,现在要40元,司机嫌收入低,扣完成本到手没多少,平台赚不到钱,净利润率连1%都不到,三方都陷入了两难。
![]()
平台最近集体降抽成,比如把平均抽成从14%降到13%,确实能给司机多留一点收入:司机跑一单100块的订单,以前能拿86元,现在能拿87元,一个月跑100单就能多赚100元,长期下来也是笔不小的数。
但这只是短期的让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要市场还处于饱和状态,车多单少的矛盾不解决,司机接单量上不去,就算抽成再降到12%,总收入也难有大提升。
![]()
而平台要是一直压缩利润,后续的安全保障、客服服务也可能打折扣,比如减少安全检测次数、降低客服响应速度,最后影响乘客体验。
真正的出路,得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找,而且需要平台、司机、政策三方配合,开源方面,平台可以拓展新的服务场景,比如针对上班族的通勤拼车专线。
![]()
在早晚高峰开通从小区到写字楼的固定线路,乘客提前预约,每人收费15元,比单独打车便宜20%,司机一趟能接4个乘客,收入比跑普通订单多30%。
还有针对家庭的接送孩子定制单,家长提前一周预约,司机固定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每月收费800元,司机能有稳定订单,家长也不用操心孩子接送问题。
![]()
另外平台还能和商场、景区合作,推出购物出行套餐,乘客在商场消费满200元,就能兑换10元打车券,既带动商场消费,又增加平台订单量,司机也能接到更多从商场出发的订单。
节流方面,平台可以通过智能化调度减少司机空驶里程,现在不少平台已经在试点顺路订单匹配,司机接完一单后,系统会自动匹配附近3公里内的返程订单。
![]()
比如司机送乘客到机场后,系统立刻推送从机场到市区的订单,避免司机空驶回市区,这样司机每天能减少50公里空驶里程,每月节省150元充电费。
平台还能开发充电导航功能,实时显示附近充电桩的空闲状态和电费价格,引导司机去低价充电桩充电,每公里电费能从0.15元降到0.12元,每月又能节省90元。
![]()
司机自己也能做节流:比如避开早晚高峰的拥堵路段,减少怠速油耗,中午在充电站的休息室吃饭,比路边快餐便宜5到10元,积少成多也能省下不少钱。
说白了只有让乘客能打到便宜又安全的车,司机能赚到稳定收入,平台能有合理利润,网约车行业才能跳出三方都难的困局,走得更长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