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10月22日,夏威夷大学新闻发布了一则让学术界不安的报告。
研究发现,受全球变暖影响,像厄尔尼诺、拉尼娜这类能左右全球天气的气候现象,会变得更 “活跃”,还可能导致全球的温度和降雨模式在本世纪末彻底改变。
![]()
通俗点讲就是,未来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可能会变得异常频繁,甚至变得致命。
毫无疑问,这项研究报告揭示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卷土重来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我们又能做点什么?
厄尔尼诺:从“淘气鬼”到“气候怪兽”
说起厄尔尼诺,很多人可能有点懵。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我们先来看两个距离我们不算久远的历史案例。
![]()
2023年,秘鲁沿海的一个小镇被洪水吞没,村民们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滔滔洪水冲毁,田里的庄稼泡成了烂泥。
与此同时,远在澳大利亚内陆,农民老约翰站在龟裂的土地上,望着枯黄的麦田叹气,干旱让收成几乎颗粒无收。
其实这两幕看似毫无关联的灾难,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导演”——厄尔尼诺。
![]()
这个曾经只是气候学家嘴里拗口的术语,如今正以更凶猛的姿态席卷全球,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简单来说,厄尔尼诺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一种现象,持续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像是给全球气候按了个“随机播放”键。
反过来,海水温度异常降低就是拉尼娜。这两者合起来,叫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最大的“捣乱分子”。它能让南美暴雨成灾,东南亚干得冒烟,还能让北美的冬天暖得不像话。
![]()
此前《自然·通讯》上的一篇重磅研究,更是直接把ENSO推上了风口浪尖。
来自韩国、美国、德国和爱尔兰的科学家们用超级厉害的气候模型(分辨率高到大气31公里,海洋4-25公里)算出了一个让人心惊的未来:
到2050年左右,ENSO可能会从现在这种时不时“闹腾”一下的状态,变成一种更规律但强度翻倍的超级振荡模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会变得更强、更可预测,但也更“狠”。海面温度的波动幅度可能达到现在的几倍,像是给气候系统装了个放大器。
![]()
更早的一篇《自然》杂志研究还翻看了过去7000年的“气候账本”,发现厄尔尼诺的频率已经悄悄增加了五倍,周期也从3.5年拉长到4.1年。
以前它像个偶尔捣乱的小孩,现在却像个定时炸弹,威力越来越大。科学家们猜,这可能跟地球轨道变化有关,太阳照到海面上的光量变了,搅动了太平洋的气候节奏。
再加上全球变暖的“推波助澜”,海水和空气的互动(专业点叫海气耦合)越来越强,ENSO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
夏威夷大学的马尔特·施图克教授解释得挺直白:全球变暖让热带太平洋像被点了火,原本还算稳定的气候模式现在站到了悬崖边,随时可能跳进一个不稳定但规律性更强的“新世界”。
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规律了不代表温和,反而可能是更大的麻烦。
全球气候的“连锁反应”:从鞭笞到危机
厄尔尼诺的“升级”可不只是太平洋的事,它的影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全球的气候格局。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是科学家发现ENSO可能会跟其他气候系统“串联”起来,比如北大西洋涛动(影响欧洲和北美天气)、印度洋偶极子(搅动东非和东南亚的降雨),还有热带北大西洋模式(跟加勒比海的飓风有关)。
![]()
这就像一群原本各跳各的舞者,突然开始整齐划一地摆动,节奏一致,威力却翻了好几倍。
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阿克塞尔·蒂默曼教授用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几个钟摆,慢慢调到同一个频率,摆得越来越猛。
结果呢?全球气候会经历一种叫“气候鞭笞”的现象——极端干旱和暴雨像鞭子一样抽来抽去,切换得又快又狠。
比如,南加州的居民可能上午还在为洪水发愁,下午就得面对干涸的水库,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园,也可能一季被大水淹,一季被高温烤。
![]()
看看过去几年,厄尔尼诺已经让全球吃够了苦头。2023年,秘鲁的洪水让数千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美元(世界气象组织数据)。同年,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干旱重创了农业,印尼的稻田减产,澳大利亚的牧场变成了“沙场”(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
2024年,全球气温一再破纪录,NOAA的数据显示,这跟强厄尔尼诺脱不了干系。
北美西海岸的冬天暖得像春天,欧洲部分地区却被暴雨折腾得够呛。如果未来的厄尔尼诺强度再翻倍,这些灾难的规模和频率只会更夸张。
![]()
更麻烦的是,这种“气候鞭笞”不只是天气问题,它还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危机。
非洲之角的干旱已经让数百万人面临饥荒风险(联合国难民署数据),粮食短缺可能逼迫更多人背井离乡。
南美的洪水和东南亚的干旱会让粮食价格飙升,普通人吃饭都可能成问题。
城市的基础设施,比如排水系统和电力网络,也可能被极端天气打得措手不及。
中国:拉尼娜的“南旱北涝”与厄尔尼诺的隐忧
说到咱们中国,ENSO的变化也让气候变得更“任性”。2025年的气候预测已经出炉,中国气象局和美国NOAA不约而同提到,接下来可能是个“双重拉尼娜”年。
![]()
什么叫双重拉尼娜?就是刚经历了一次“弱拉尼娜”后,2025年秋冬可能再来一波,赤道太平洋海水继续偏冷,概率有四成。
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短期内不会冒头,但长远来看,它的“升级版”迟早会找上门。
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可不小。秋冬季节,中东部地区可能冷得让人直哆嗦,热带气旋(台风)数量也可能比平时多。
到了夏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容易偏北,雨带也跟着北移,南方少雨、北方多雨的“南旱北涝”格局就来了。
![]()
2025年汛期的预测更让人捏把汗:水利部说,长江流域降水可能比正常年份少两成,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干旱风险不小。南方的小伙伴们,可能又要面对水库水位下降、农田缺水的日子。
不过,南方也别掉以轻心。气候这东西,变脸比翻书还快。即便整体偏干,短期的强降雨也可能冷不丁冒出来,搞得人措手不及。
2024年刚结束的拉尼娜,已经让南方不少地方雨量偏少,广东、福建的农民朋友都感受到了干旱的压力。
如果未来厄尔尼诺“卷土重来”,南方可能又会从干旱切换到洪涝,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
好消息是,ENSO变得更规律,可能让气象学家更容易预测它的“套路”。
夏威夷大学的赵森博士提到,未来的气候模型能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预警极端天气,这给防灾减灾争取了宝贵时间。
但这也带来了新挑战:咱们的防洪系统、农业种植、城市规划,都得重新设计,不能光靠老经验。过去的气候数据,可能在“新厄尔尼诺”面前完全不顶用。
全球应对:从科学突破到全民行动
面对这场气候“大戏”,科学家们可没闲着。韩国的Aleph超级计算机正在加班加点,运行分辨率高达9公里和4公里的模拟,试图把ENSO和全球气候系统的“互动”掰开揉碎地研究清楚。
![]()
这些高精度的模型,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未来气候的“剧本”,比如哪些地方会更干,哪些地方会更涝。
但光靠科学家还不够,应对气候危机得全球一起上。
国际上,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早就提出,城市得建更强的防洪系统,农村得推广耐旱作物,水资源管理也得更聪明,比如用滴灌技术省水。
各国政府还得联手减排,少烧煤、少开车,多用风能、太阳能。2023年的COP28会议上,全球承诺到2030年把温室气体排放量砍掉一半,这是个好开始,但得真干才行。
![]()
对普通人来说,气候变化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想想看,秘鲁的村民和澳大利亚的农民,他们的遭遇可能明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节约用电、少开空调、支持绿色产品,这些小事加起来,就能让地球少点“发烧”。更重要的是,咱们得提高气候意识,别觉得“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气候危机面前,没人能当旁观者。
时间不多了,行动从这一刻起
回想秘鲁小镇的洪水和澳大利亚的干涸土地,那些画面让人心里一紧。厄尔尼诺的“致命”转折点,不是科幻片里的末日预言,而是正在敲门的现实。
![]()
2025年的“双重拉尼娜”可能只是个前奏,未来的厄尔尼诺一旦“升级”,全球的气候舞台会更热闹,也更危险。
咱们不能坐等科学家把所有答案都找出来,也不能指望政府一个人把问题全解决。气候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从今天开始,少用一次塑料袋,多骑一次自行车,甚至只是跟朋友聊聊气候问题,都是在为地球降温出力。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气候转折点,咱们得一起动手,让地球喘口气,也让子孙后代有个能安心生活的家。
参考资料:UNIVERSITY OfHAWAL'I'NEWS、《自然·通讯》《自然》、NOAA、WMO、FAO、UNHCR等权威数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