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咱们过去搞“机海战术”的时候,多少人拿着放大镜笑话咱土,觉得这招过时、没新意?可现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美国在最前沿的六代机竞争上,似乎有点跟不上节奏,竟然也开始盘算着,要用无人机来“堆数量”了。
![]()
最近,美国航空界爆出个大新闻,瞬间把军迷们炸得热血沸腾。一位传奇设计师,名叫达罗尔德·卡明斯,这老哥可不是一般人,当年可是参与过大名鼎鼎的YF-23项目。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撂话:中国在第六代战斗机的几个核心技术上,已经超越美国了!
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隐身气动布局,二是人工智能驱动的空战决策系统。这话一出来,那分量可想而知,立马引爆了全球对未来制空权的激烈讨论。
卡明斯这番话,可不是信口开河的胡扯,他指出的这两块,确实值得我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
先说这隐身设计。咱们中国这些年,在战机外形优化上,那真是下了狠功夫,走的路子也特别激进。你看,现在流行的设计,像鸭翼、平尾、垂直尾翼这些老面孔,正在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无尾、低展弦比飞翼或者近飞翼布局。这么折腾一通,为的是啥?就是为了把雷达散射截面降到最低,让飞机在敌人的雷达屏幕上,变得几乎“隐形”。
这还不算完,更牛掰的是,咱们还搞出了射流矢量推力技术。简单说,就是通过喷射气流来控制方向,取代了以前那些笨重、容易被雷达发现的机械式推力矢量装置。这一下,不仅进一步减少了可探测的机械结构,更是从根子上提升了隐身性能。卡明斯把中国的这种做法,和上世纪末洛克希德的X-44验证概念相提并论,但他觉得,中国是把这个概念推进到了更成熟、更完整的原型阶段。这不就是明明白白地承认了中国在技术上的领先吗?
![]()
再来聊聊人工智能在空战中的应用。未来的空战,可不是以前那种两三架飞机在天上狗斗,拼飞行员技术就行了。那将是一场多平台、多传感器、秒级决策的系统对抗。卡明斯认为,中国在把AI融入目标识别、态势融合、协同指挥以及无人协同作战这些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咱们已经从“人机协同”这种半自主模式,迈向了“无人自主决策”的阶段,在某些任务类别上,甚至已经有了实战化的雏形。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国战机,可能会变得更加“聪明”,反应更快,甚至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己做出最优的作战决策。这种能力,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它确实正在发生。
![]()
面对中国在六代机领域的这些“神操作”,美国军工界自然也坐不住了。他们也得想办法应对啊!于是,他们搞出了一个所谓的“解决方案”,推出类似X-BAT这样的隐身无人战斗机方案,核心思想就是,咱们也搞“机海战术”,用数量来弥补单机可能存在的差距。他们把这种无人机吹得天花乱坠,说有三大优点:
第一,性价比高,造价便宜,能大批量生产,用数量压倒对手;
第二,部署灵活,可以车载垂直起降,或者短距起降,哪儿都能飞,不再依赖大型固定机场;
第三,自主能力强,压根不需要人引导,自己就能独立作战。
听起来是不是挺诱人的?看样子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机海战术”的无人机方案,也并非没有漏洞,甚至可以说,槽点满满。
一、他们说的什么“价格只有F-35的十分之一,同时还具备和五代、六代机实战抗衡的隐身、传感和决策能力”,这话听听就好,当真你就输了。隐身材料、先进传感器、低可探测推进系统这些东西,本身就依赖高成本的设计和复杂的工艺。要想把价格降下来,那肯定得在某些关键指标上打折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最基本的物理常识。
二、所谓的“部署自由”,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也挺悬。弹药、燃料、维修、数据链维护……这些后勤工作,可不是凭空就能变出来的。就算无人机可以车载起降,那也只是把问题从机场转移到了车队和临时基地。后勤补给线一旦被切断,再多的无人机也只能趴窝。所以,后勤脆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最后,机海战术,也绝不是万能药。虽然数量多,在冲突初期可能确实能形成一定的压制。但在未来高强度的电磁对抗、网络与传感器融合的战场上,单纯的数量优势很容易被更高效的感知和甄别手段给削弱。想象一下,如果敌方拥有更强的电子战能力和侦察能力,你的“机海”很可能瞬间变成一堆散乱的“活靶子”。
其实,要判断未来空战谁能赢,光看单机的性能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看整个体系的能力,包括产业链、软件算法、作战概念和训练体系等等。咱们中国在展示无人制空平台和六代有人机原型的时候,特别强调一个词“系统快跑”。
啥意思?就是把原型、软件和无人平台快速推向试验场,一边飞行测试一边改进迭代,实现快速的“小步快跑”。而美国呢,因为受到各种安全规范、法规和预算的约束,迭代的速度就显得比较慢。
![]()
不过,美国也有它的底蕴和优势,比如在AI算法、硬件加速器和联合作战经验方面,他们确实有很深厚的积累。特别是他们和海军航空母舰、全球情报网的联动能力,这种体系化的优势,也不是咱们一下子就能复制的。
所以,对于美国提出的X-BAT方案,如果它只是停留在PPT上,那也就算了。但如果它真能在真实后勤可行性、鲁棒自主、网络化对抗这三个方面实现突破,那倒也真有可能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筹码。
但关键问题是,美国能不能在战时保障这些无人机的弹性供应和实时更新?能不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确保这些无人机保持可信赖的自主决策呢?这两个问题,要是解决不了,那美国的“机海战术”,很可能就变成一个烧钱又昂贵的教训。
![]()
卡明斯的承认,对中国来说,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个警醒。我们在六代机和无人编队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优势,但绝不能因为别人的夸奖就骄傲自满,沉醉于技术领先的舆论胜利中。未来的战场胜负,可不是只看技术领先就行的,还得看很多其他因素:
我们的感知覆盖能力强不强,能不能把敌方目标看得清清楚楚、辨得明明白白;指挥链条是否可靠,AI的决策在什么情况下该由人来监督;后勤保障是否跟得上,弹药、软件迭代和维修能不能及时做到;还有国际政治和可能面临的制裁风险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咱们的系统优势都可能瞬间变成灾难性的弱点。
说到底,第六代战斗机的竞争,可不是简单的单机性能比拼,而是一场气动隐身、推进技术、人工智能和产业交付能力的综合赛跑。美国现在押注无人机和“机海战术”,这是他们的一种应对方式,但这也不是唯一的办法,而且也无法保证他们一定能获胜。
![]()
未来十年,中国和美国在原型飞行、AI鲁棒性、网络化协同和后勤弹性等方面,还会展开更加激烈的博弈。中国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有人机和无人机共同发展,同时强化供应链和作战体系的训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现在的先发优势转化为长期的制空话语权。
而美国也得好好想想怎么加速迭代、修复工业能力和调整预算优先级了,不然他们的“有人机+无人机”混合体系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真是个大大的问号。
这场看似技术性的较量,其实更多的是关于体系和意志的较量,谁能把技术优势真正变成持久可靠的战斗力,谁才能在未来的天空中占据主动,笑到最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