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洛克希德·马丁干了件反常事:不等政府拨款,自己砸钱搞第六代战机技术,还直接往现役的F-35和F-22上装。这事儿看着是企业自主决策,实则是大国军事技术竞速逼出来的破局之举,背后藏着美国空中优势的焦虑与算计。
![]()
要理解洛马为何如此“反常”,我们得先从“导火索”说起。几个月前,美国空军的“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项目进行竞标,这可是决定未来几十年空中力量格局的关键。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洛马,这个曾经的“空中霸主”制造商,竟然在竞标中输给了波音。波音凭借其在成本控制和某些“非技术因素”上的优势,成功拿下了被誉为“F-47”的六代机合同。
这可算是给了洛马当头一棒。然而,更大的焦虑还在后面。国际军事观察员们纷纷指出,中国的第六代战机原型机已经多次试飞,甚至有消息称可能在几年内就能投入现役。反观美国,波音的F-47最快也要到2028年才能首飞。曾参与设计美国传奇战机YF-23的总师都坦言,中国在六代机的隐身设计和AI空战决策系统上,已经走在了前头。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了“技术碾压”的美国军事工业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洛马,这个行业的领头羊,更是如坐针毡。
![]()
面对这样的局面,洛马的反应不是坐等政府的“施舍”,而是选择了一场豪赌。用他们CEO吉姆·泰克莱特的话说,这是一场“本垒打”策略。核心思路非常直接:既然全新六代机项目短期内没希望,那就把第六代战机的那些“看家本领”,比如更先进的传感器、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更智能的协同作战模式——拆解出来,优先集成到现役的F-35和F-22上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绕开美国军方那套冗长、繁琐的采购和审批流程,争取宝贵的时间,把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毕竟,在当今的军事科技竞赛中,“时间就是生命”,等美国政府的财政审批和项目立项走完一遍,最尖端的技术可能早就过时了。
那么,具体怎么“升级”呢?洛马的计划相当具体且富有野心。
![]()
对于F-35,洛马要先给它来一次“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大换血。首先是装上最新的TR-3主干网络,这相当于给战机换上了一台最新款、性能更强劲的电脑,处理器和内存都大幅升级,能处理更复杂的数据、运行更精密的算法。这为F-35未来搭载更智能的软件和任务系统打下基础。
紧接着,还有TR-4更新,重点是强化电子战能力和武器整合能力。再配合即将推出的Block 4升级包,F-35的态势感知能力会更强,能探测到更远的目标,携带更多种类的武器,而且未来还能像智能手机一样,灵活地添加新的功能模块。
![]()
而F-22,这款曾经的“空战王者”,则将迎来“视力”上的大幅提升。洛马计划为其安装新型红外传感器。在复杂的空战环境中,尤其是在对手也具备一定隐身能力时,单纯依靠雷达可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新型红外传感器可以被动地发现隐身目标,让F-22重新找回“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传统优势,这对于保持其在高端空战中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
然而,更具革命性的,是洛马在“作战理念”上的颠覆。他们正在大力推进一个名为Vectis的无人僚机项目。想象一下,未来的空战不再是单架战机孤军奋战,而是由F-35或F-22这样的有人战机充当“指挥中心”,它们身边围绕着数架Vectis无人僚机。
这些无人僚机可以冲在前面,扮演“诱饵”,吸引敌方火力。可以深入危险区域,进行侦察和目标识别。甚至可以率先开火,对敌方目标实施打击。而有人战机的飞行员则可以远离最危险的空域,在相对安全的位置统筹全局。这种“有人-无人协同”的作战模式,将极大地压缩“杀伤链”,从发现目标到最终实施打击的时间会大幅缩短。在与同级别的军事强国对抗时,这种速度上的优势,往往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
当然,洛马的这场“豪赌”并非没有风险。所有的研发成本都由企业自己承担,一旦技术整合出现问题,或者成本失控,那将是巨大的损失。有批评者指出,这种模式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少数大型军工企业的垄断地位,让小公司更难出头。
但支持者也反驳说,在全球军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如果美国不加速,一旦中国的六代机形成战斗力,美国长期以来的技术优势就将受到严峻挑战。所以,这种将部分研发风险从政府转移到企业,以换取速度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无奈之举,也是对现实的理性回应。
洛马之所以敢如此冒险,其底气来源于F-35在全球范围内的庞大市场。目前,F-35的全球订单积压量高达3500多架,遍布19个盟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还在考虑增购。通过将这些第六代战机技术融入到F-35的升级中,洛马等于让美国及其北约盟友能够提前接触并使用部分最尖端的航空技术。这不仅巩固了美国与其盟友之间的军事技术联系,也变相地提升了整个西方阵营的空中作战能力。
![]()
从宏观角度看,洛马的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在全球大国竞争背景下,军工企业角色定位的微妙转变。过去,军工企业更像是政府的“订单承接者”,政府提出需求,企业负责生产。而现在,像洛马这样的巨头,开始主动“出击”,甚至自行投入资金进行前沿研发,以期在技术标准和发展方向上占据主动。洛马用自己的资金换取时间,既是为了弥补在NGAD项目中的失利,更是希望在第六代战机这个未来战场上,能够提前布下一颗关键的棋子。
如果洛马的这场“内部升级”能够成功,它不仅能为其他军工企业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或许还能为美国军方开辟一条更快捷、更灵活的武器系统升级之路。然而,这条路充满挑战:技术整合能否顺利?新旧系统是否会“水土不服”?投入的巨额资金能否物有所值?这些都是未知数。
但无论结果如何,洛马的这一步险棋已经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全球军事技术的极速竞赛中,即便是像洛马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必须放下身段,争分夺秒,因为慢一步,可能就意味着错失一个时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