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来自洪都航空的新型“双垂尾教练机”首飞,引发了热议。有人说,它就是L-15“猎鹰”的升级版,也有人戏称它是“中国版超级小黄蜂”。
其实,这架飞机的出现并不算突然。几个月前,央视在报道洪都飞机制造线时,就无意间曝光过它。当时镜头一扫,后台车间里,一架双垂尾的新型教练机清晰可见。那一瞬间,很多军迷心里就明白:洪飞要搞大动作了。
![]()
要知道,最近,包括沈飞、成飞还有西飞,都在忙着试飞新飞机,作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洪飞这几年确实显得低调。但这次,它终于拿出了属于自己的“重头戏”。
那问题来了,一架教练机,为什么能引发这么大关注?答案在于它的“双垂尾”。
在航空设计里,垂直尾翼主要负责飞行稳定性和方向控制。而采用“双垂尾”的飞机,在气动布局上会有几个明显优势。
第一个优势,就是稳定性。海上风向复杂多变,舰载机在起降时尤其容易受到横风和乱流影响。双垂尾设计可以增强方向稳定性,起降更安全、更可控。
第二个优势,是隐身性能。现代战机都讲究隐身。双垂尾尤其是外倾式的结构,可以有效削弱雷达波的反射,从而降低雷达特征信号。
![]()
这也是为什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新一代舰载机都采用了这种设计。美国的“超级大黄蜂”、F-35C、日本的F-3原型机,无一例外。
现在,洪都的这架“双垂尾教练机”,也顺理成章走上了这条路。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款教练机的定位非常清晰,它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舰载起降训练机。这意味着,它将专门用于训练舰载飞行员,让他们能够在航母甲板上安全起飞、精准着舰。
要知道,舰载机飞行是全世界公认的“飞行界地狱”。战斗机飞行员要在几百米长的甲板上,以近2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降落,还得精准钩住阻拦索。这对飞行员的反应、判断、手感、视距感要求极高。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真正拥有航母战斗力,光有战机还不够,还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舰载机训练体系。
过去几年,中国海军主要依靠歼教-9“山鹰”和L-15“猎鹰”进行舰载机训练。但随着航母规模和性能提升,这两款教练机逐渐显得“跟不上节奏”。它们的飞控系统、雷达特性和真实舰载机差距较大,难以完全模拟舰载飞行的复杂环境。
![]()
所以,洪都这次推出双垂尾版的新机型,其实是一次“补链式升级”。它不仅能训练飞行员,还能在气动布局、操控体验上更接近未来的舰载战斗机,比如歼-35这样的第五代机型。
这架飞机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外观,而在“体系意义”。它的出现,说明中国海军的舰载机训练体系正在向全面现代化迈进。从基础教练机,到高级教练机,再到双座型舰载战斗机,中国正在搭建一整条完整的训练链。
值得一提的是,从属性来看,这架双垂尾教练机,大概率不是面向外销版。它几乎可以确定是专供国内部队使用的。
洪都在外销市场曾经非常成功。比如早年的K-8教练机,以低成本、高可靠性著称,出口上百架,遍布非洲、亚洲和中东。
但这次,洪都显然不打算走出口路线。它的目标,是为中国航母部队量身打造最合适的舰载训练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