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加沙停火协议生效后,154 名巴勒斯坦囚犯通过交换获释,却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
他们被送往埃及的五星级酒店,却要面对 24 小时的严密监视,连出门散步都要申请许可。
![]()
埃及五星级酒店
卡塔尔承担着每日的住宿费用,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四国被列为潜在接收地,但谈判迟迟没有进展。
这些在以色列监狱里熬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人,刚走出牢笼又陷入新的迷茫,自由到底是什么?
换了牢笼,没换孤独
45 岁的穆拉德在酒店房间里,每天要花三四个小时和家人视频。
![]()
镜头里的妹妹早已不是他记忆中 15 岁的模样,入狱 20 年,他辗转 8 所以色列监狱,如今虽离开了铁窗,却离故乡杰宁市更远了。
“以前在监狱还能打排球、上文化课,现在连出门买瓶水都不行。”
和穆拉德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卡米尔,他在以色列监狱待了 22 年,获释时被蒙着眼摁在地上趴着,双手绑得通红。
![]()
本以为到埃及就能喘口气,没想到酒店成了 “镀金牢笼”。
更无奈的是,这种情况早有先例,今年 1 月被送到埃及的 150 名囚犯,八个多月后还住在原来的酒店里,没人知道未来在哪。
这些人并非普通囚犯,均被以色列军事法庭判了无期徒刑,罪名多是 “谋杀” 和 “加入非法抵抗组织”。
![]()
但对他们而言,这更像一种 “标签化定罪”—— 毕竟在巴勒斯坦人眼里,他们是反抗占领的勇士。
四国待选却无人接盘
巴勒斯坦囚犯俱乐部透露,巴基斯坦、卡塔尔、土耳其、马来西亚是潜在接收地,但这话更像 “画饼”。
卡塔尔一边掏钱给囚犯付酒店费,一边和土耳其公开反对 “清空加沙” 的提议,却绝口不提接收细节。
![]()
土耳其虽表态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可真要接纳这些被判 “谋杀罪” 的人,难免得罪以色列,影响地区博弈筹码。
埃及的处境更微妙,作为巴以问题的老牌调解方,它今年已经接收过两批流亡囚犯,却始终不愿让这些人长期停留。
毕竟埃及早明确反对转移巴勒斯坦人的计划,担心成为 “难民收容所”。
![]()
至于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距离加沙千里之遥,真要接收还得考虑以色列的外交压力,谈判自然进展缓慢。
穆拉德的抱怨戳破了真相:“没有阿拉伯国家愿意收留我们。”
说白了,这些囚犯是地缘政治的 “烫手山芋”,谁都想借巴以问题刷存在感,却没人真愿意承担责任。
![]()
是正义还是 “标签化” 定罪?
这些囚犯的命运,从进入以色列军事法庭就注定了。
长期以来,人权组织一直批评这种特殊法庭。
这里审判的巴勒斯坦人,定罪率高得惊人,而且嫌疑人往往难以获得充分辩护。
![]()
网图
英国一个组织刚发布报告,说以色列军队 88% 的涉事案件都草率结案,连虐囚案最重也只判 7 个月。
2017 年有个更典型的例子:一名以色列士兵当众枪杀受伤的巴勒斯坦人,被拍到后才被判过失杀人,居然还有 57% 的以色列人反对逮捕他。
反观这些巴勒斯坦囚犯,动辄就判无期徒刑,连学习、看报的权利都能随意剥夺。
![]()
以色列说监狱系统 “依法运作”,可这种 “双重标准” 的法,能算真正的正义吗?
据统计,现在还有近 1.1 万名巴勒斯坦人因冲突相关罪名被拘留。
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未来也会通过交换获释,却可能重蹈穆拉德的覆辙,离开监狱,却永远回不了家。
结语
穆拉德在视频里告诉母亲:“我一定能回去陪您吃饭。” 可这话他自己都心虚。
154 名囚犯在五星级酒店里的迷茫,本质上是数百万巴勒斯坦人的缩影。
![]()
他们为故乡抗争,却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渴望自由,却始终逃不出冲突的漩涡。
四国接收谈判还在继续,可无论最终去哪,这些人的故乡都只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