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去银行换新卡,发现个挺意外的现象 —— 以前总觉得存钱是老年人的事,现在好多年轻人也往银行跑,就算一年期利率已经跌到 0.95%,也没挡住大家存钱的热情。连我家那个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老公,最近也老凑过来问 “咱家现在存了多少钱”。而且官方数据也显示,2025 年上半年咱们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 162 万亿,人均存款也达到了 10.5 万元。
可就算存款数字在涨,有个问题却绕不开 —— 咱们赚钱的速度,根本赶不上物价涨的速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CPI 虽然只涨了 0.1%,但老百姓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才 4.9%,偏偏食品类价格一下子涨了 6.3%,日常买菜吃饭都比以前贵了。在这种情况下,手里要是有这三种存款,最好赶紧取出来,不然很容易吃亏。
先说第一种,别轻易存 5 年期的定期。我姑姑之前就犯过这错,把 40 多万积蓄全存了 5 年期,当时大家都劝她留点儿钱应急,她总说 “真要急用钱,取出来按活期算就行,没多大事”。结果去年我哥要买房凑首付,姑姑宁愿在家庭群里挨个儿借钱,也舍不得把定期取出来 —— 就怕损失那点利息,可这年头谁愿意轻易把钱借出去啊,最后还落得两边为难。就像《穷爸爸富爸爸》里说的 “现金流比净资产更重要”,现在这经济环境,钱得保持灵活,谁也说不准下一秒会不会有急事,总不能把所有钱都锁在银行里,真要用到的时候束手无策。
再说说结构性存款,这东西得特别慎重,尤其是长辈们容易栽跟头。不少上了年纪的人没耐心仔细研究产品,一看见 “利率比普通存款高” 就心动,脑子一热就把钱存进去,别人劝也听不进去,完全没意识到背后的风险。《聪明的投资者》里说得好 “投资重要的不是你赚了多少,而是你能承受多少损失”,咱们普通人存钱,本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可别被 “高收益” 三个字冲昏了头。我之前去银行就遇到过,工作人员推销 “保本 4.5% 的结构性存款”,我特意问 “能不能保证我最后到手就是 4.5% 的利率”,他们支支吾吾半天,只反复说 “本金肯定安全”,追问了好久才坦白 “收益会浮动,最低可能只有 1%,最高才到 4.5%”。而且 2024 年的数据也摆在那儿,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收益率是 3.8%,实际到期的中位数才 2.1%,现在银行理财早就不能说 “保本” 了,谁还敢提 “保本”,咱们就得多留个心眼。
还有自动转存,这个看似省事的选择,其实也容易让钱悄悄缩水。咱们老百姓的钱都是一分一分攒出来的,可别因为怕麻烦就选自动转存 —— 自动转存默认按银行当天的挂牌利率算,往往比手动转存低 0.3 到 0.5 个百分点。我同事 18 年存了一笔三年定期,当时嫌记到期日麻烦,又怕忘了转存,就选了自动转存,结果到期后利率从原来的 3% 掉到 2.5%,后来一算,平白无故亏了好几千。《投资重要的事》里说 “机会成本是投资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成本”,选了自动转存,就等于失去了在利率下降时找更好投资机会的可能,看似省了事儿,其实亏了钱。
知道了要避开哪些坑,再给大家说三个实用的避坑小技巧。第一是看合同 —— 普通定期存款只有存单,要是银行给你拿合同,就得仔细看里面有没有 “预期收益”“挂钩标的” 这些字,有这些内容的就不是普通存款,风险会更高;第二是问期限,现在有些银行的 5 年期利率反而比 3 年期低,也就是常说的 “利率倒挂”,而且得提前想清楚这几年用不用钱,2024 年就有 37% 的人提前支取 5 年期定存,最后只能按活期算利息,损失不小;第三是比利率,买东西都知道货比三家,存钱也一样,不同银行的利率不一样,多跑几家问问不吃亏 —— 别只盯着国有大行,只要银行门口挂了 “存款保险标识”,50 万以内的本金都有国家兜底,但要记住,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保险产品这些可不在保障范围内。
咱们手里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分都浸着汗水,可不能抱着 “反正我不懂”“银行肯定比我懂” 的想法糊弄过去。钱是咱们生活的底气,是孩子的学费,是老人的医药费,是一家人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保障。老话说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实理财不用多复杂,只要找对方法,再少的钱也能慢慢积少成多。真心希望咱们都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日子里,守好自己的血汗钱,过得踏实又有希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