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生物谷(ID:BIOONNEWS)
性行为常被视为亲密关系的温度计,也是许多人在感情中寻求连接与确认的重要方式。
不过,也有那么一群人走在另一条路上——他们可能谈过恋爱,也可能从未开始,但共同点是:Ta们终身没有发生过性行为。
无论是有感情但无性关系,还是无感情也无性关系,这些人都背离了生物基因的繁殖本能、寻求情感连接、快乐与探索等诸多大多数人会顺其自然选择的性冲动。
这不禁令人好奇:那些从未有过性行为的人,究竟有何不同?是性格使然?是环境所困?还是基因里就写好了这样的剧本?(真是个羞羞的话题,但请大胆看下去!)
近日发表在
PNAS上的一项大型研究,首次为这群“人间免爱金牌”持有者绘制了一幅集体画像。这项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中约40万名39至73岁中老年居民的数据,结合基因信息,系统性地揭示了与终身无性相关的表型特征、社会生态因素及其遗传基础。 这是是目前关于“性缺席”最全面的研究之一。 结果发现: 终身无性是遗传倾向、个人性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那些终身无性者,往往智商更高、学历更亮眼、烟酒不沾,但也更容易内向、体弱、社恐,并且早早戴上了那副象征“学识”的眼镜。
这么看来,“智者不入爱河”,还真是十分的贴切?!
![]()
40万人基因数据+社会统计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数据,共纳入了455978名具有欧洲血统且拥有完整遗传与表型数据的个体(包括247340名女性、208638名男性和1名性别信息缺失者)进行分析。
参与者年龄在39至73岁之间,均已过了适育年龄。这意味着他们的“无性状态”更可能是终身性的,而不仅仅是“还没遇到对的人”(这里的“终身无性”被定义为:从未经历过阴道、口腔或肛交)。
研究人员系统收集了他们的健康、认知、生活方式信息以及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以便后续研究。分析内容包括:
1. 表型数据:包括心理健康、社交习惯、物质使用、认知能力、职业等251项指标;
2. 基因数据: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检测1000多万个基因位点与性缺席的关联;
3. 社会环境数据:包括居住地性别比例、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家庭收入等。
此外,研究还对比了“无子女”群体,以区分“无性”与“无后代”两个群体之间的异同。
孤独的“学霸”,健康的“宅人”?
通过对超过40万名参与者进行分析后,研究者发现,仅约1%参与者(3929人:2068名女性和1861名男性)报告终身无性行为。
与有过性行为者对比,终身无性行为者在多项生理、心理及行为指标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包括:无性行为者生活习惯更健康,不怎么抽烟喝酒,其中,男性表现出握力较弱、上肢肌肉量偏低等特征,且佩戴眼镜的年龄较早,提示青少年时期的形象管理可能对亲密关系建立产生长期影响。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感到紧张、孤独和不开心,在神经质、孤独感和不幸福感等负面情绪指标上的得分更高。
研究还同时分析了“无子女”群体。尽管两个群体在“社交疏离”和“幸福感低”上有相似之处,但无性行为者与心理健康和物质使用(如烟酒)的关联更为强烈。而“无子女”则与工作时间更长等职业因素关联更紧密。
![]()
图1:无性与健康、心理和行为结果的表型关联
男性更看身体,女性更看环境
进一步,研究探索了生活环境与无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性缺席的关联在男女间存在明显差异:
● 对男性而言,握力、收入、亲密关系等因素与性缺席关联更强;
● 对女性而言,职业特征(如工作时长)与无子女关联更密切。
研究者推测,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强壮”、“养家”的期待有关,也可能源于男女在报告性经历时的文化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当前居住地的性别比例与收入不平等,也是无性行为的“隐形推手”,例如在男性无性行为者更多生活在女性较少的地区(r = -0.07);男女在贫富差距大的地区都更容易性缺席(r = 0.09–0.15)。有趣的是,出生地的社会环境并无显著影响,这说明“找对象”主要看你现在住哪儿,而非你从哪儿来。
“母胎单身”也与基因有关?
你是否曾觉得自己“注孤生”像是某种宿命?最新科学研究表明,这感觉可能真有几分道理——一个人的“无性经历”,确实与他的基因有关。
通过对超过40万人的基因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首次捕捉到了与“终身无性”相关的遗传信号。结果显示,“无性”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遗传的:在男性中,约17%的差异可由常见基因解释;女性则为14%。换句话说,假如有100位长期“母胎单身”的男性,其中大约17人的情况,可能与他们的基因构成有关。
这个比例是高是低?我们不妨做个对比:身高的遗传力高达约80%,抑郁症约为30%-40%。由此可见,“无性”的遗传影响力虽不占主导,却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更有趣的是,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遗传相关性为0.56。这意味着,虽然两性间有一部分基因影响是共通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各自独有的。
![]()
图2:无性行为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研究还追踪了一个关键细节:一个与较高无性风险相关的基因版本(rs4654352),在过去1.2万年里,其在人群中的比例从87%一路下降到了56%。
这个持续万年的下降趋势暗示,这个基因可能在人类漫长的进化长河中,一直受到自然选择的温和“修剪”。毕竟,在繁衍即王道的进化剧本里,倾向于不参与繁殖行为的基因,确实更容易被慢慢边缘化。
“无性”不是孤立的特质
为了验证发现的可靠性,研究者们进行了多轮分析。他们构建的“无性多基因评分”不仅在独立样本中有效,还在澳大利亚人群中也显示出同样的预测力——比如能预测更少的性伴侣、更晚的初次性行为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家庭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小,仅为7.4%,远低于教育、身高等特征。这说明,基因对“无性”的影响是直接且稳定的,不太容易被环境混淆。
更宏观地看,“无性”并非一个孤立的状态。通过遗传相关性分析,研究者发现它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特质网络中:
● 与高认知和自律相关:无性行为与更高的认知能力、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相关,且与更低的烟酒使用倾向紧密相连。
● 与特定心理特质相连:它在遗传上与自闭症谱系、厌食症风险呈正相关,而与多动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外向性等特质呈负相关。
● 与“无子女”高度同源:无性行为与“有性但无子女”特征存在高度遗传重叠,且两者关联模式高度相似。
这一切都说明,“无性”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一个集遗传倾向、认知特质、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一起的复杂生命故事。
![]()
图3:无性与各种复杂特征之间的遗传重叠
小结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首次大规模揭示了无性行为与多种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并指出基因在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为我们理解人类性行为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所以说,一辈子对性不感兴趣,既不是“这人标新立异、太挑剔”,也不是“家庭、社会有问题”,而是基因、身体、心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科学也只揭示了相关性,而非因果性。也许茫茫人海中,你只是还没遇到那个也爱在家宅着的灵魂伴侣呢~
参考文献:
Abdellaoui A, Wesseldijk LW, Gordon SD, et al. Life without sex: Large-scale study links sexlessness to physical, 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and DN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5;122(38):e2418257122. doi:10.1073/pnas.2418257122
撰文|M
编辑 | lcc
来源 | 生物谷(ID:BIOONNEWS)
未经授权,禁止二次转载,如有需要联系原公众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