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棍与催泪瓦斯中,拉达克的年轻人手臂紧扣,他们面对的不是临时工岗位问题,而是一场关于土地、身份与未来的生存之战。
印度北部高原,海拔3500米的列城街头,2025年的寒风裹挟着催泪瓦斯的刺鼻气味。数千名拉达克青年站在街头,面对全副武装的警察,他们没有投掷石块,而是静静地坐着,手中高举“还我自治权”的标语。
这场抗议的领导者不是持枪的武装分子,而是以绝食为武器的活动家。六年的忍耐后,印度最温顺的边疆地区选择了不再沉默。
![]()
01 六年忍耐,一朝爆发
2019年8月,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在议会宣布废除宪法第370条,一举取消了查谟和克什米邦的特殊地位,将拉达克变为中央直辖区。
这一决定当时在拉达克并未引起大规模抗议,甚至有不少人欢迎改变,期待更多发展机会。
然而六年过去,承诺的“发展”变成了资源外流、土地丧失和日益边缘化。
当地一位大学生坦言:“德里来的官员决定着我们的牧场、山川和河流,而我们连临时工的岗位都得不到。”
02 地缘要冲的困境
拉达克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腹地,地处中国新疆、西藏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之间,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史上,这里是连接南亚与中亚的贸易枢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
莫迪政府2019年的决定被认为旨在强化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然而,直接管辖的结果是地方传统治理机制被架空,中央委派的官员掌握了绝对权力。
![]()
“我们失去了对自己家园的话语权,”当地一位社区领袖表示,“我们的牧场被划为‘国家项目’用地,我们的神圣湖泊被圈起来售票,连我们的年轻人都被排除在发展之外。”
03 年轻一代的觉醒
与父辈不同,拉达克的Z世代成长于信息自由流通的时代。他们通过手机见证全球青年运动——从尼泊尔的街头抗议到全球气候行动。
“我们看到其他地方的年轻人如何争取权利,为什么我们不能?”一位23岁的抗议者问道。
这些年轻人采取了与克什米尔地区不同的抗争策略——坚持非暴力原则,通过宪法研究、线上联署和社区讨论来争取支持。
“我们知道暴力只会给中央政府镇压的借口,”活动组织者解释说,“我们要用印度宪法本身来争取我们的权利。”
04 德里的两难处境
对莫迪政府而言,拉达克问题格外棘手。同意自治诉求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东北各邦乃至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类似要求。
一位政治分析家指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根本困境在于,它试图用单一文化认同去统治一个极其多元的国家。”
![]()
然而完全拒绝拉达克的诉求,又可能导致这一战略要地的不满持续发酵。政府成立的高级委员会已进行多轮磋商,但进展甚微。
05 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
拉达克问题暴露了印度治理模式的三大困境: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冲突日益尖锐。莫迪政府上任以来,持续削弱各邦权力,引发多地不满。
经济发展与族群权益严重失衡。所谓的“边境开发计划”实际上使本地人沦为旁观者,资源收益流向内地企业和中央财政。
印度教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社会的对立难以调和。在佛教徒占多数的拉达克,强行推广印地语和印度教文化只会加深疏离感。
06 连锁反应已经开始
拉达克的抗议活动已在印度其他地区产生回响。曼尼普尔和那加兰的青年组织开始研究“拉达克模式”,探讨如何通过非暴力方式争取自治权。
同时,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也面临新的挑战。美国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对印度人权记录的关注增加,使德里政府面临内外压力。
![]()
分析人士认为,下一个“拉达克”可能已在酝酿中。“问题不在于谁会跟进,而在于何时跟进,”一位观察家表示,“印度多元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一刀切’的治理模式注定会引发抵抗。”
列城的街道暂时恢复了平静,但高原上的不满远未消散。一位年轻的抗议者的话令人深思:“他们可以拿走我们的土地,但不能拿走我们的身份;他们可以拒绝我们的诉求,但不能永远忽视我们的存在。”
印度这个拥有无数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国家,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强推单一民族国家叙事,还是拥抱其与生俱来的多元性?拉达克的抗争,不过是这个问题的又一次浮现。
边疆的沉默已经被打破,而更多的沉默,正在酝酿打破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