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由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组织优秀企业家到威信县扎西会议会址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助力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此次扎西红色之行,由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一把手花泽飞(原省 政府正厅级参事)带队,特邀原云南省政府副省长梁公卿(原昭通市 委老领导)等有关领导参加。
![]()
昨天从昆明出发时,车厢里的红歌便未曾停歇。我们怀着一腔赤诚,循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向扎西奔赴,我心底默念着《红梅赞》的旋律,盼着早日踏上这片传说中改写中国革命命运的红色土地。花泽飞一曲《在路上》骤然响起,激昂的曲调撞碎了路途的疲惫,也让那份对革命圣地的向往,愈发炽热滚烫。
![]()
抵达扎西,雨后的阳光透过彩虹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我们端坐聆听扎西会议的光辉历程,听云南扎西干部学院正高级讲师 魏永琴教授讲授
走向胜利的新起点,光辉的扎西会议。魏永琴老师缓缓铺展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1935年的乌蒙山区,寒风如刀、追兵如虎,中央红军在绝境中集结扎西,于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连续召开会议,完成了常委分工的关键改组,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确定了回师东进、再渡赤水的战略方针。那些在枪林弹雨中运筹帷幄的身影,那些在饥寒交迫中坚守信念的呐喊,让我数次热泪盈眶,指尖攥得发紧。原来所谓"转运之地",从来不是命运的眷顾,而是革命者于绝境中绝不低头的勇气与高瞻远瞩的智慧。
![]()
![]()
今天走进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和扎西会议会址,古朴的老屋静静矗立,墙角的青苔、窗棂的雕纹,都还留存着当年的印记。站在常委改组的那间屋子里,仿佛能看见先辈们围坐议事的身影,昏暗灯光下,每一次争论、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红军的存亡、民族的未来。再踏入扎西会议纪念馆,斑驳的枪械、补丁摞补丁的衣物、字迹模糊的战略地图,无一不在诉说着红军的艰难。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行军路线,从扎西到赤水,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与汗水,突然就懂了"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的深意——我们如今在事业上、生活中遇到的所谓困境,相较于红军长征的九死一生,不过是沧海一粟。
![]()
![]()
在红军街的青石板路上缓步前行,在红军桥边驻足沉思,每一处遗迹都像一部鲜活的史书。扎西县委县政府用数十年的坚守,将这些革命遗址保护得如此完好,让我们得以亲手触摸历史的温度,亲身感受信仰的力量。那些散落于山间的老房子,那些展馆里珍藏的文物,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
![]()
离开参观考察学习的最后一站赤水壁的崖上石寨时,车厢里的红歌再次响起,只是这一次,每一句歌词都有了不一样的重量。此次西行,不是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我看见了绝境中绽放的信仰之花,看见了革命者"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更看见了红色精神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
往后余生,红军在扎西展现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坚守初心的精神,将成为我们前行路上最坚实的铠甲。
![]()
作为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此次沉浸式学习让我和儿子阿泰深受震撼、倍感启迪,红色土地的精神滋养与奋斗力量,直抵心灵深处。我也必将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把扎西的故事、长征的精神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份悲壮而壮丽的革命史诗,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扎西的红,已深深镌刻进我的血脉,成为一生都无法磨灭的精神印记。
海平 写于扎西崖上石寨
海平 写于扎西崖上石寨
本文由《海平说》专栏特约嘉宾
云南海平民俗文化传承中心院长
上海交大老子书院昆明分院院长海平先生撰文
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节目《人物至》全网刊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