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一则噩耗打破了湘潭大学校园的宁静,计算机学院37岁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昊霖,因突发疾病猝然离世。这消息如惊雷乍响,让每一位熟悉他的人都陷入了猝不及防的悲痛中。谁能想到,一天前他还站在课堂上,为学生细致讲授Linux课程,一笔一划划定知识重点,那鲜活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如今却只剩满室挥之不去的书香,和萦绕在师生心头的无尽怅惘。
![]()
刘昊霖的学术之路,曾是无数青年学者仰望的成长范本。2006年,他怀揣着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踏入四川大学,从本科到硕博连读,九年时光里,他扎根领域、潜心钻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世界里不断深耕。2015年,带着工学博士学位的他,选择将才华倾注于湘潭大学的讲台,从此开启了与这所学校的十年羁绊。
从信息工程学院到计算机学院,十年执教生涯中,他步履不停、快速成长:不仅获评湖南省芙蓉青年人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更扛起科研重任,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7项纵向项目;在INFOCOM、《计算机研究发展》等国内外顶尖期刊与会议上,发表20余篇高质量论文;手握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他对学术的执着与坚守。更令人扼腕的是,2024年11月,他刚刚通过教授职称申报,这份承载着多年付出的荣誉,他还未来得及好好感受,距离正式加身尚不足一年,便永远告别了挚爱的科研与教学事业。
在学生心中,刘昊霖早已超越“老师”的身份,是亦师亦友的温暖存在。“非常负责、非常有耐心”,这是学子们提起他时最一致的评价。课堂上,他总能把复杂的知识点拆解得清晰易懂,细致讲解每一个逻辑;课后,无论学生遇到科研困惑还是学业难题,他都会悉心指导、耐心解答,从不敷衍。如今,有学生仍小心翼翼珍藏着他最后一课的录音,耳机里熟悉的知识点梳理声,曾是指引方向的光,如今却成了最珍贵也最让人心碎的纪念。
![]()
在同事眼中,他是学术团队里不可或缺的骨干,是永远充满干劲的“拼命人”。2024年年度考核中,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获评优秀;2025年9月,研究生招生工作紧张推进时,他还在岗位上忙碌奔波,仔细筛选简历、参与复试评审。谁也没想到,这份对工作的热忱与坚守,会延续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0月26日,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官网上,刘昊霖教授的个人主页头像已悄然转为黑白。那抹沉静的黑白色调,没有激昂的文字,却无声诉说着全校师生对他的深切哀思。当天下午六点,宁乡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亲友、同事与学生们怀着沉甸甸的悲痛赶来,排着长队送别这位年轻的学者。有人红着眼眶攥着他曾批改过的论文,有人轻声念着他课堂上的叮嘱,每一滴泪水,都饱含着对他的不舍与怀念。
他的猝然离世,对家庭而言,是顶梁柱的轰然倒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空缺;对学界而言,是边缘智能与算力网络领域失去了一位极具潜力的新锐力量,那些未竟的科研课题、未完成的学术探索,成了永远的遗憾;对校园而言,是讲台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师者,师生心中从此多了一份难以愈合的伤痛。
37岁,本是人生盛放的年纪,刘昊霖的生命却戛然而止,留下了未竟的科研梦、未尽的教学使命,还有无数人心中无法填补的空白。他用短暂却无比厚重的一生,诠释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担当,也践行了学者“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坚守。而他的离去,更像一记沉重的警钟,提醒着每一个在理想路上奔跑的人:健康,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基石,切勿在追逐热爱时,忽略了生命本身的重量。
![]()
愿刘昊霖教授一路走好。他留在讲台上的余温,会温暖每一届学子;他在学术中绽放的光芒,会照亮领域前行的路,这份记忆,终将被永远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