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父亲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之关系 ,许是命运安排 。如今我手里拿的还是父亲的画笔 , 几十载春秋过去 ,觉得应该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向关心白石老人及其子嗣的世人作一介绍 。——齐 良 迟
![]()
本文节选自 《白石四子——齐良迟》
编著: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1年7月出版
走上画画的路——齐良迟
父亲在他的一幅画的边款中提到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目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
![]()
齐白石 《大涤子作画图》
父亲生前曾反复提醒我们,创作时,一定“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切忌“所画非所目见”,这样,才能跳出前人的窠臼。
我反复琢磨父亲这段话,悟出了两点:
一、前人,特别是名家作画,他一定也是“胸中先有所见之物”。不过,画本之“物”并不是自然之物,而是写生的艺术再加工之物。是既有形又有神的艺术作品。
二、前人的胸中(笔下)之物是以造化(然界)为师创造出来的,我们要跳出前人,超过前人,也必须以造化为师,而不能把自己局限于前人笔下之物(作品)的圈圈里。
![]()
齐白石 《葫芦》
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就试从多多观察实物入手,渐渐使自己的作品有些新意。一次,我在安定门外辛店村画了一张葫芦的写生稿。回家以后,又临摹了一遍父亲画的葫芦,想从中做个比较,这时我发现父亲画的葫芦叶子,同真实的叶子不大相同,形状有点像丝瓜的叶子。
![]()
齐良迟 《福禄图》
在画法上,他是画三笔:先中间一笔,然后左右各一笔。过去我也一直是这样遵照画下来的,真叫作 “依样画葫芦”。可是,现在我看到真实的葫芦叶子,却是有点像心脏形的。
这样,我试着蘸墨在纸上画出左边一笔,右边一笔,这样两笔包容了心脏形叶子的形象,我感到笔画更简练,叶脉更生动,这也是一种小小的创新吧。
![]()
![]()
齐白石 《蟋蟀牵牛花》
再说父亲画的喇叭花,经常都画成朵朵朝上开的,这样的确显得欣欣向荣。但有一次在刮过风之后,我发现有一些喇叭花呢,就有斜的、有歪的,这样,我在临摹父亲的喇叭花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角度上的变化。在画藤的颜色上,也改变了过去只用单纯色的习惯,有的藤枝上,稍加上点赭石,似乎效果更好。
![]()
齐良迟 《朝朝花艳开》
另外,我画的荔枝,也和过去有所不同。老人画荔枝,颗颗果实都是比较工细的。在我吃到荔枝的时候,看到荔枝上的麻麻点点,在光的照射下,显得疙疙瘩瘩,凸凹不平,所以我就变化成粗点,点儿点得有深有浅,这样我感到更活泼一些。
![]()
齐白石 《大利图》
当然这些小小的变化,只能说明我在进行摸索,谈不上脱出前人的窠臼。真正创造出自己特色的东西,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
有人跟我讲,甚至写文章说,齐良迟的画,看来还是像他父亲的。可是,要论齐派艺术的发展,那还在齐门之外,不在齐门之内。别人这么讲,有他一定的道理。
![]()
齐良迟 《荔枝图》
我把这些话看作是一种激励,但是我想,白石老人改变自己的画风,前前后后总是扯了十几年的光景。记得父亲曾有“十载关门始变更”的句子,他“删却临摹手一双”,也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更需要下大力去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