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投入超过337亿元人民币,耗时14年建成的港口,中国却只拿到43年的运营权,甚至有声音说扣除建设时间实际可用期不足30年。
这个地处阿拉伯海沿岸的港口,从不起眼的渔村到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中国的身影始终贯穿其中。
中方投入良多,但不足30年的实际运营期看起来像极了“亏本买卖”,那么中方的投入是否真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
从渔村到战略要地
说起来,巴基斯坦与瓜达尔港的缘分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开始。
1958年9月,巴基斯坦用300万英镑从资金短缺的阿曼手中买下了这片土地。
当时的瓜达尔还只是个人口不足10万的小渔村,散落着简陋的房屋和渔船,谁也没能预见它后来的战略价值。
真正让巴基斯坦下定决心开发这里的,是1965年的印巴战争。
![]()
当时印度海军封锁了巴基斯坦唯一的大港卡拉奇,全国进出口瞬间陷入瘫痪,经济几乎窒息。
这场战争让巴基斯坦深刻意识到,仅有一个出海口有多危险,瓜达尔港作为"备用港"的安全价值被瞬间激活。
可巴基斯坦的开发之路,从一开始就走得磕磕绊绊。
本国经济实力薄弱,技术水平有限,自主开发折腾了几十年,除了一些初步规划,几乎没什么实质性进展。
![]()
无奈之下,巴基斯坦只能向欧美求助,美国Uncol公司曾提出过一个"石油管道计划",想通过瓜达尔港把石油输送到世界各地。
算盘打得响亮,可因为外国公司抢先拿下了周边的石油开采权,这个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这时候的中国,也正被一个难题困扰着。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快速起飞,石油需求量大幅增加,出口商品也越来越多,可近90%的石油进口都要依赖马六甲海峡。
![]()
这条最窄处不到3公里的海峡,被美国及其盟友把控,一旦国际局势有变,中国的能源和贸易通道就可能被"卡脖子"。
寻找一条替代通道,成了中国的迫切需求。
一边是急需资金技术开发港口的巴基斯坦,一边是寻求能源安全通道的中国,双方的需求就像两条平行线终于交汇。
![]()
瓜达尔港恰好处于关键位置,距伊朗边境不到100公里,离霍尔木兹海峡仅400公里,正是连接中东与南亚的咽喉地带。
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了破解双方困境的最佳选择,承建瓜达尔港的合作意向就此达成。
双方各自的需求与困境,让瓜达尔港从纸面构想走向实际建设,而这场跨越14年的修筑工程,布满了意想不到的波折。
![]()
14年筑港路
2001年,中巴正式达成全面合作协议,中方承诺通过无偿援助、优惠贷款等多种形式,提供总额1.98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还免费提供技术帮助。
2002年,瓜达尔港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中方承担了75%的投资,总共2.48亿美元。
填海造陆、挖掘深水航道、安装装卸设备、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每一项都耗费巨大。
![]()
施工团队要面对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光是把荒芜的海岸改造成能停靠万吨船舶的码头,就花了整整4年时间。
2006年,一期工程终于完工,三座多用途泊位总长602米,航道深12.5米,能停靠3万吨级的散货船。
2007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亲自为港口剪彩,2008年3月,第一艘载着7万吨小麦的商业船靠岸。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瓜达尔港的黄金时代要来了。
![]()
可谁也没想到,在美国的压力下,巴基斯坦竟然把港口运营权交给了新加坡港务局,签了40年的租约。
新加坡公司接手后,承诺的基础设施投资迟迟没有到位,二期工程几乎没动。
六年时间里,港口设备慢慢生锈,泊位逐渐荒废,集装箱场空空荡荡,活像个被遗忘的角落。
2013年,巴基斯坦终于看清现实,支付了上亿美元违约金收回运营权,转头将这个"烫手山芋"再次交给了中国。
![]()
这一次,双方签订了43年的运营协议,中国海外港口控股公司获得91%的收益分成,巴基斯坦港口局拿9%。
重新接手后,中方立刻启动了二期工程,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投入更多资源。
二期工程总成本达到10.2亿美元,涵盖了东湾高速公路、护堤、300兆瓦煤电厂、航道疏浚等多个项目。
中国还赠款2.3亿美元建设瓜达尔国际机场,这个能起降大型飞机的机场后来迎来了首个商业航班,空港与海港的联动格局初步形成。
![]()
2015年,2000英亩的自贸区土地租给中国公司,计划投入45亿美元建设道路、电力、酒店等配套设施,还向非中国企业开放。
从2002年开工到2016年正式通航,整整14年时间里,中国投入的资金超过337亿元人民币。
不仅建成了港口本身,更打造了一套完整的配套体系。
耗费十余年建成的港口本应开启区域贸易的新篇章,但现实却远比规划复杂。
![]()
瓜达尔港的现实挑战
最突出的是安全问题,俾路支省的叛乱势力始终是心腹大患。
2025年,该省已发生7起针对中企的袭击,有一次武装分子用火箭弹摧毁了港区变电站,导致港口停工两周。
连接港口的N10公路还常遭部落武装勒索,卡车通行时间比规划多出4小时。
安全隐患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2024年港口吞吐量仅占全国海运量的0.8%,远低于设计目标,自贸区北部900公顷土地至今还是一片荒漠。
![]()
当地的民意争议也加剧了运营难度,部分民众觉得项目更多是外方受益,本地就业机会不足。
巴方的配套设施滞后也拖了后腿,承诺的连接港口的铁路至今只修了三分之一,货物运输效率大打折扣。
中方投入超50亿美元,租期43年,扣除建设的14年,实际运营时间所剩不多。
![]()
而2016到2019年总收益才3.58亿卢比,巴方只分到3200万卢比,中方回本似乎遥遥无期。
还有人注意到,美国正计划在距瓜达尔仅113公里处建一个新港口,形成近距离竞争,更让这个项目的前景蒙上阴影。
可如果跳出短期经济账,就能发现这种"吃亏论"站不住脚。
租期的计算存在误解,43年是从2013年中方正式接手运营开始算的,并非从2002年建设时起算。
![]()
而且租约明确到期后中方可保留40%的股权和管理权,这本就是长期合作的起点。
其次,战略价值远非金钱能衡量,中东石油经瓜达尔港上岸后,通过中巴经济走廊运到新疆,海上航程从30天缩短至7天,运输成本降低三分之一,彻底打破了对马六甲海峡的单一依赖。
对中国西部而言,这里成了向西开放的出海口,与邻国的贸易运输距离减少八成,极大带动了西部开发。
![]()
结语
中国承建瓜达尔港真的吃了大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谓的"吃亏",不过是用短期经济回报衡量长期战略布局产生的误解。
14年的修筑历程,虽然充满波折,但建成的不仅是一座港口,更是中国破解能源安全困境、推动西部开放的战略支点,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
中巴合作的延续,从来不是基于短期的利益交换,而是源于半个多世纪的相互信任与战略契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