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什么网红,也不是什么企业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
今年秋天,河南遭遇了60多年不遇的连绵阴雨。网上的人刷着短视频,感叹一句“天公不作美”,然后划走。但对于廖辉和他的乡亲们来说,这不是一句感慨,而是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
![]()
地里的玉米,在雨里泡了一个多月。收割机下不了地,抢收回家的玉米堆在屋里,没几天就开始发霉、发芽。一年的血汗,眼看就要打了水漂。那股子心焦和无力感,城里人很难体会。就像你辛苦加班一年,年终奖发下来,还没捂热就丢了,那种感觉,有过之而无不及。
怎么办?等天晴?天气预报说,雨还不知道要下到什么时候。送到大型烘干厂?一打听,一斤九分钱。对于本就减产的庄稼来说,这笔钱,太贵了,割肉。
很多人选择了认命,愁眉苦脸地看着玉米发黑。
但廖辉没有。这个被乡亲们称为“田埂发明家”的男人,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想,不就是烘干粮食吗?无非就是用干热的风去吹。风,好解决;热,也好解决。那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一个?
![]()
说干就干。他网购了一台大功率吹风机,在自家院子里垒灶台,砌粮库。听着简单,做起来全是门道。风太大,火会灭;粮食贴着地,底下烘不干;不翻动,外面的熟了,里面的还是湿的。
换作一般人,可能就放弃了。但廖辉不是。他找来废弃的汽油桶罩住火塘,让热量更均匀;他找来废旧钢管,钻上孔,架起悬空的通风道;他甚至还装了滚筒传送带,让粮食能循环起来。
前前后后,花了3200块钱,一个“土制烘干机”就这么诞生了。
机器做好了,他拿自家的上万斤玉米做实验。那天晚上,他和老伴儿一夜没睡,守着这个轰隆作响的“土家伙”。直到凌晨,他跳进粮库,双手插进玉米堆里,听到那“哗啦啦”的干爽声时,他知道,成了!
![]()
这声“哗啦啦”,是天籁之音。它宣告的不仅仅是一台机器的成功,更是一个普通农民,在天灾面前,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扳回了一局。
消息传开,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乡亲们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开着三轮车、拖拉机,在廖辉家门口排起了长队。廖辉来者不拒,除了电费,一分钱不收。20天,他帮大家烘干了20万斤玉米。
那个小小的院子,那个“土得掉渣”的烘干机,成了全村人的希望。当一车车干燥金黄的玉米被拉走时,乡亲们嘴笨,说不出太多华丽的辞藻,一句朴实的“谢谢”,饱含了万千感激。
廖辉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不是因为他发明了什么高科技。恰恰相反,是因为他的“土”。这种“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间智慧,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
![]()
我们见过太多高大上的理论,听过太多不着边际的规划。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往往就是这样朴素的、源自生活的创造。它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困境,与其抱怨和等待,不如像廖辉一样,自己动手,去寻找那个看似不可能的突破口。
这个河南大哥,没读过多少书,却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他用一个灶台、几根钢管,捍卫了一家人的收成,也守护了一个村庄的希望。
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坚韧、乐观,以及那份面对任何困难,都能笑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强大生命力。
这,比任何华丽的口号,都更振奋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