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发出警示:甘肃民勤县将被黄沙彻底吞噬,土地终将沦为废土。
彼时的民勤,水源枯竭、风沙肆虐,地下水因长期超采而严重下降,农田大面积撂荒。国际专家甚至断言,这片区域“已无药可救”。
然而19年过去,昔日的沙漠孤岛非但没有消失,反而重获生机,绿意重现,蜕变为西北大地上的一片生态绿洲。
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转变力量?
![]()
民勤县的“沙漠孤岛”历程
民勤县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腹地,是中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被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夹击包围,三面环沙,仅南侧依偎着祁连山余脉,地理格局宛如被流沙围困的孤岛。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民勤自古以来就面临严峻的风沙威胁。
尽管环境恶劣,民勤却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2800年前,这里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汉代时期,更是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交通节点和补给站。
![]()
即便身处两大沙漠之间,民勤在漫长岁月中仍能维系农耕文明,其根本依托便是石羊河。
这条源自祁连山脉的河流,由冰雪融水汇聚而成,是民勤的生命之源。
每年春季,高山积雪融化,水流顺着河道奔涌而下,润泽千里沃野,支撑起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水源充沛的年代,民勤田野葱茏,麦浪翻滚,庄稼长势喜人,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景象。
进入20世纪后,这片绿洲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扩张,用水需求急剧上升。
上游地区陆续修建水利工程截流蓄水,导致流入民勤段的石羊河水逐年锐减,青土湖等重要湿地相继干涸。
水资源的萎缩使得农业难以为继,沙漠趁机步步紧逼,侵蚀良田,吞噬家园。
沙漠化危机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民勤的淡水供应持续恶化。为维持耕作,当地人不得不转向开采地下水。
起初,挖掘深度约30米的浅井尚能满足灌溉所需,水质也相对清澈。
但随着抽取量不断增加,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出水量减少,含盐量升高,水质日益咸涩。
为了获取可用之水,人们只能不断加深水井,从百米到两百米,甚至有井深达300米以上。
![]()
深层地下水本应作为战略储备,却被当作日常灌溉资源大量消耗,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失衡。
与此同时,农民出于经济利益驱动,广泛改种高耗水作物——黑瓜籽。
这种作物每亩年耗水量相当于三亩小麦的总和,对本已脆弱的水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
大规模种植黑瓜籽加速了地下水资源的枯竭,也加快了土地沙化的进程。
![]()
土壤失去水分后变得松散易散,地表植被锐减,风力作用愈发强烈,沙尘天气频繁发生。
最严重时,一年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笼罩在漫天黄沙之中。
狂风卷起沙粒侵袭村庄,白天也需点亮路灯照明,细沙通过门窗缝隙渗入室内,覆盖家具与餐具。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呼吸困难、视线受阻成为常态,许多家庭被迫放弃家园。
![]()
最终,约3.7万名居民背井离乡,迁往他地安置。他们离开时,不少房屋已被黄沙掩埋,田地不见踪影。
2006年,《国家地理》记者深入采访后撰文指出:“民勤的覆灭不可避免,无人能够扭转这一结局。”
这一论断在全球引发热议,也让当地民众陷入深深的忧虑与迷茫。
![]()
国家行动与全民参与
面对民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并未选择放弃,而是果断启动全面生态治理工程。
中央派出数十名水利、林业与生态专家赶赴一线,实地调研并制定科学修复方案。
专家组确立了“以水定绿、治沙护水”的总体策略,实施保水与防沙双轨并进的综合治理模式。
![]()
为保障基本供水,国家通过景电二期工程跨区域调水,并借助西营水库等水利设施向下游输水,逐步恢复石羊河径流量。
同时,严格限定年均地下水开采上限为1.16亿立方米,全面封停非法机井,遏制无序取水行为。
这些强有力的保水举措,为民勤生态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阻止沙漠扩张,国家组织专业治沙队伍,在两大沙漠边缘构筑起总长逾300公里的绿色屏障。
![]()
防护林带采用网格化布局,选用耐旱耐盐碱树种,有效固定流动沙丘,削弱风沙侵袭强度。
这项工程成为遏制土地退化的关键防线。
2016年,蚂蚁森林平台正式上线,为民勤治沙注入全新动能。
该项目通过用户低碳行为积累虚拟能量,当达到标准后即在现实中代为种植真树。
![]()
全国数千万网友积极参与,累计捐赠能量用于在民勤栽植梭梭、沙棘、花棒等抗逆性强的固沙植物。
这场跨越地域的全民环保实践,极大提升了植树效率,加快了荒漠绿化步伐。
得益于多方协作,民勤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全县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跃升至18%,人工造林面积突破230万亩。
沙化土地比例从94%降至88.18%,沙漠推进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
昔日荒芜的土地再次迎来丰收季节,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重回田间。
曾经完全干涸的青土湖奇迹般重现水面,偶尔可见候鸟栖息掠过,生态系统初现复苏迹象。
展望未来,民勤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路径,深化节水改革与生态修复,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切成就的背后,凝聚的是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与亿万公众点滴努力的共同成果。
![]()
结语
民勤的重生印证了一条朴素却深刻的真理:只要坚持不懈,荒漠亦可化为绿洲。
那个曾被国外专家判定“注定消亡”的边陲小县,如今已焕然一新,生机盎然。
这场生态逆转不仅彰显了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决心与能力,也为全球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本。
民勤的故事告诉我们,唯有依靠集体意志、科学规划与持久投入,才能让死寂的沙海重燃生命之火,让被遗忘的土地再次呼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