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科技狂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Code大会上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人类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可能不到十亿分之一!
![]()
这一骇人听闻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论据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于2003年提出的“模拟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如果存在足够先进的文明,并且他们有能力模拟整个或部分宇宙,那么我们人类几乎肯定生活在一个模拟的世界当中。
![]()
马斯克的判断,实际上是源于对技术发展的观察。50多年前,《Pong》这样的简单电子游戏,只有两个矩形和一个点。而如今,我们拥有数百万玩家同时参与的逼真3D模拟器,而且技术每年都在进步。
这种指数级增长的趋势或许意味着,未来的游戏可能与现实世界难以区分。若以此类推,高级文明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我们无法辨别的模拟世界。
![]()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模拟假说并非纯粹的科幻想象,它与科学发现存在着微妙的关联。量子力学中的奇特现象,如量子纠缠和观测行为对粒子状态的影响,似乎与模拟程序的特性不谋而合。
我们举个例子,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可以被视为程序指令的同步性,而观测导致的波函数坍缩,就好比是系统的“渲染机制”。
![]()
此外,物理学家詹姆斯·盖茨在量子物理研究中发现的类似计算机代码的数学结构,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宇宙是否被编码”的思考。
在哲学层面,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其实早就对人类感知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博斯特罗姆的“三难困境”,则进一步将该问题推向了高潮:要么文明因技术限制或自我毁灭而无法进行模拟,要么高级文明选择不模拟,否则人类极有可能身处模拟之中。
![]()
当然,模拟假说毕竟只是假说,它其实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挑战。
首先,模拟整个宇宙所需的计算资源,是海量的。天体物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是最低分辨率的地球模拟,也需要消耗相当于银河系级别的能量。

量子计算虽然能处理复杂问题,但是其信息擦除过程仍受到能量守恒和熵增定律的限制,无法突破物理极限。
其次,混沌系统的不可预测性,使长期模拟变得不可能。天气、股票市场等混沌现象的误差会呈指数级增长,即使是最微小的初始错误,也会导致模拟结果与现实脱节。
![]()
此外,物理定律的自洽性和数学优雅性表明,宇宙可能并非需要额外解释的“模拟产物”。
最后,伦理问题永远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如果高级文明具有道德良知,他们可能会避免创造包含苦难的模拟世界。
而人类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与冲突,如果仅仅是程序中的逻辑错误,那么其荒诞性是不可想象的。
![]()
或许,模拟假说的真正魅力,仅仅在于它挑战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却又无法被彻底证伪。正如实用主义者威廉·詹姆斯所言,只要模拟世界的“因果效用”稳定,其真实性便不影响我们的行动和信念。
无论这个世界是否是模拟的,人类对于知识的追求、对美的感知以及对他人的关怀,都是真实且珍贵的。
![]()
马斯克的十亿分之一概率,或许更多的是对技术潜力的惊叹,而非确凿的科学结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宇宙中,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并珍惜当下的体验,或许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