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边的一个小区里,矗立着一栋“神秘”的白色房屋。它在小区平面图上无迹可寻,却被物业的保安、保洁人员用作休息吃饭的场所。目前所属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已基本认定其为违章建筑。
此类现象在上海乃至全国许多城市并不少见。白天,这里是物业人员歇脚吃饭的食堂;夜晚,有时甚至成为他们的临时住所。面对这一现实,小区业主往往也有两种不同的立场:一方坚决反对,认为此举违规,侵占公共绿地、影响环境,还埋下了违规用电等安全隐患;另一方则表示同情,认为收入不高的物业人员工作辛苦,理应有个“歇歇脚”的地方,若对此零容忍,未免显得“不近人情”。
不难发现,双方的分歧,体现了“法理”与“情理”的碰撞。一线物业人员很难独自承担城市高昂的居住与生活成本——他们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难以在服务的小区周边租赁住所。当基本的休息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途径满足时,违规搭建便成了无奈之下的“替代方案”。但透过现象,问题的症结在于,物业当前的服务价格体系与城市公共配套未能覆盖这部分真实的需求。
想要破局,首先,物业公司要尽责。作为用人单位,物业公司有责任为员工提供符合规定的休息场所,这应当被视为必要的运营成本。
其次,各方要接受市场规则。如果小区业主期望享受稳定、专业的物业服务品质,那就需要接受其背后的合理成本。小区应当基于市场原则,在服务合同中明确约定为员工提供休息场所的条款,并据此形成能覆盖服务成本的物业费价格。
主管部门表示后续将依法拆除违建,这是维护规则底线的必要之举,但也只是治标。若不去填补“市场的空白”,今天拆除了一个白色小屋,明天可能又会冒出别的替代品。唯有让物业公司承担起主体责任,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服务价格与质量相匹配,才能让物业人员有尊严地休息,让小区秩序得到维护,最终让“法理”与“情理”从对立走向统一。
来源 | 解放日报
作者 | 谢飞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