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一架P-8A反潜巡逻机在南海活动时,非法侵入中国西沙领空,遭到中国解放军苏-35战斗机的拦截驱离。据报道,中国战机采取了释放热焰弹的警告措施,澳军机随后向南逃窜上千公里,直接返回了澳大利亚本土。这一事件看似是单纯的军事对峙,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地缘政治博弈和战略意义,却值得深入思考。
根据中国南部战区的通报,事件发生在10月19日。澳大利亚军方的P-8A巡逻机在未经中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擅自闯入中国西沙群岛的领空。中国军队随即组织海空兵力,依法进行了跟踪监视和警告驱离。澳方事后指责中方飞行员的行动“不安全、不专业”,而中方的回应则直指问题的核心——澳军机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严重侵犯,中方的措施是正当、必要的反制。
![]()
这并非中澳军机在南海的首次相遇。早在2022年5月,中国歼-16战斗机就曾以类似方式驱离过澳方P-8A;今年2月,类似场景再次上演。这种“再次”和“多次”的发生,表明澳大利亚在南海的侦察活动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战略意图的持续性行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热焰弹”可能是个陌生的词汇。它是一种机载红外干扰弹,主要用于干扰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在非作战的拦截场景下,战机在近距离向对方飞机前方或侧方释放热焰弹,产生的强烈热源和视觉冲击,是一种极具威慑力的警告信号,意在明确告知对方:“你已进入危险区域,立即离开!”
选择使用热焰弹,是一种介于口头警告和直接武力之间的“强势驱离”手段。它比无线电喊话更直接,比开火示警更克制,但其所传递的警告意味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如热焰弹被吸入发动机)又足以让被拦截者感到巨大的压力。对于习惯了在南海进行“打擦边球”式侦察的外军飞机而言,这种升级的驱离方式,无疑是对其冒险行为的明确回应。
一个关键问题是,澳大利亚作为南太平洋国家,为何要千里迢迢派遣军机到南海进行活动?其P-8A巡逻机为何常驻菲律宾的美军基地?答案在于其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以及其在“印太战略”中扮演的角色。
![]()
澳大利亚的南海行动,本质上是在配合美国的主导战略,填补美军在该区域侦察力量的空缺,是美军体系下的“编外正式工”。通过在前沿的频繁活动,澳大利亚既向美国展示了盟友的忠诚,也试图在南海问题上增加自身的存在感和话语权。然而,这种深入大国博弈前沿的行为,也必然使其直接面对与中国的摩擦。
面对外部的挑衅,中方的应对体现了清晰的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首先,在法理上,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任何外国军机未经许可进入其领空,都是非法的。中方的反制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行为。
其次,在行动上,解放军的反应是专业、克制且有力的。“依法依规跟踪监视、有力反制、警告驱离”这一标准流程,既遵守了国际相关规则,也有效捍卫了国家安全。从展示导弹到释放热焰弹,驱离手段的升级,恰恰是对对方挑衅行为升级的直接回应,传递出“底线不容试探”的明确信号。
再者,中方将事件公之于众,并进行严正交涉,展现了在外交和舆论上的主动。这不仅揭露了澳方行为的非法性,也向国际社会清晰表明了中方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
澳军机在被驱离后,没有按惯例返回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而是直接向南飞行上千公里逃回本土,这一细节颇耐人寻味。这背后可能有两种因素:
一是战术和心理层面的。有报道称,在2022年的类似事件中,澳军机组人员曾因中国战机的激烈机动和热焰弹警告而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需要回国接受治疗。苏-35作为高性能战斗机,其带来的压迫感极强,可能再次对P-8A这种大型、慢速飞机的机组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其无法立即执行后续任务。
![]()
二是战略和政治层面的。堪培拉方面可能从中方的强硬反应中“嗅到了危险气息”,担心局势进一步升级会严重影响当前处于修复期的中澳关系。因此,命令军机立即撤回本土,是一种“降温”姿态,意在向中方显示其不希望事态扩大化的“认怂”信号。
中方维护主权的立场不会改变,应对挑衅的手段也将愈发成熟和有效。对于澳大利亚等国而言,真正理性的选择是尊重地区事实,停止不负责任的冒险行为,通过对话与合作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这符合所有各方的根本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