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董兆瑞)10月24日,“新质变·续无限 昌平城市更新迈新季”主场活动举办。记者从活动上了解到,截至目前,昌平区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454个、占全市总量的近10%,其中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及白浮泉公园等6个项目获评北京市“最佳实践”案例。
昌平区住建委副主任姜明表示,昌平区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早,老旧小区较多、工业遗存丰富、治理任务重,城市更新需求十分迫切。为此,昌平区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效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促进城市“新陈代谢”,实现“产、城、人”良性循环。
“近年来,昌平的城市更新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从聚焦存量转型的‘再转存1.0’,到推动质效突破的‘新质变2.0’,再到今年以‘续无限’为主题的4.0版本迭代跃升,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单点改造’到‘系统更新’的深刻转变,探索形成‘主动策划+规划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专业支撑’的特色实施路径。”姜明说。
产业是城市的“底气”。姜明介绍,昌平区坚持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将工业遗存保护与现代化功能植入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实施路径、汇聚专业力量、植入前沿功能,推动老旧工业空间实现从“工业锈带”向“创新秀带”的华丽转变。
以南口“三大厂”工业遗产为基础,遵循“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理念,昌平区联合清华大学打造清华南口国重基地,用于承接清华大学新组建的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5个参照国重管理的重点实验室,构建“保护—重构—共生”实施路径,实现“空间盘活”与“文脉传承”双赢。
目前,项目已实现10万平方米以上原有建筑改造再利用,较拆除重建减少碳排放约7.4万吨,既达成绿色低碳目标,又延续了区域工业历史记忆,为老旧工业区转型提供“昌平方案”,成功获评北京市首批“两业融合”示范园。
与此同时,在紧邻南口镇的马池口镇,利用红冶钢厂老厂房规划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西区,将承接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落地。南口与马池口这两大“创新极核”建成后,以城市更新方式构筑世界级“科创引擎”,形成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全市唯一的“三条文化带”汇聚区,昌平区坚持“尊重历史+专业支撑”思路,解决了文物保护与街区更新平衡、老城区改造资金量大等难题。这其中,永安古城城市更新项目是昌平区打造的典范之作。永安城作为昌平的前身,始建于明朝景泰元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为赓续古城文脉、回应群众呼声,昌平区围绕“永安坊”这一历史主线,系统梳理空间资源和文物古迹,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规划打造1条景观休闲廊道、1个城市活力街区、4个历史再现节点、5个城市特色节点,再现古城轮廓与历史记忆。目前,政府街环境提升及三角地公园率先亮相,小南门、角楼、城角、文庙4个节点项目顺利完工,在保护历史肌理的同时,为老城注入时代新韵。
同时,为破解老城区发展瓶颈,昌平区在老城东侧的南邵镇规划了昌平新城东区,推动新老城区两翼齐飞、一体发展,其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和白浮泉公园就是新老城之间的绿色连接,公园建设按照“尊法规、复生态、合时宜、传文化、塑美景”的设计理念,着力恢复山、泉、庙、村、河有机交融的传统格局,重现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与古朴水源地风貌。
本次城市更新迈新季中,政、企、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参与,共筑可持续发展未来。主场活动现场,“首旅-居庸关”文旅合作项目签约,将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升级。昌平区还启动了“街励计划2.0”昌平城市美学与游戏化策展国际设计竞赛,将持续激发昌平街区的内生动力。此外,还发布了“城市家具大赛”,聚焦回龙观东西大街空间重构,探索“商民共生”的活力走廊模式。
姜明表示,接下来,昌平区将坚持“从扩增量转向优存量、从亮颜值转向重内涵、从建硬件转向软治理”的更新理念,围绕“解痛点、破堵点、强支撑”核心目标,构建起“政策、用地、审批、资金”四大保障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昌平打法”,以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