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总理的腐败审判还在法庭上按程序推进,其家人却已开始牵头推动政府部长联名呼吁总统赦免,这样的场景在以色列的政治史上并不多见。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妻子萨拉・内塔尼亚胡近期主动接触执政党利库德集团的部长们,劝说那些尚未签署赦免信函的人尽快表态。
甚至直接拿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言论作为理由,“时机正好 ,连特朗普都提过,这对我们很重要”。
而这场赦免呼吁的背景,是内塔尼亚胡自 2020 年启动、至今仍未出最终判决的腐败审判,他面临着受贿罪、欺诈罪、违反信托罪三项独立指控。
一国的司法程序与政治权力发生正面碰撞时,究竟何种力量应该占据上风?
![]()
赦免提议引发的国内分裂
在以色列的政治舞台上,围绕内塔尼亚胡的赦免提议,正呈现出泾渭分明的对立阵营。
利库德集团作为执政党的核心力量,对赦免提议展现出鲜明的支持态度。
集团议员们普遍认为,当前正值巴以停火后国家重建的关键阶段,赦免内塔尼亚胡能够避免政治内耗,凝聚各方力量推进战后事务。
而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以色列议会提及赦免时,现场响起的热烈掌声,更被他们视为外部对这一主张的认可信号。
从集团内部来看,核心领导层的态度尤为积极,资深部长们纷纷响应萨拉・内塔尼亚胡的倡议。
在他们眼中,赦免内塔尼亚胡不仅是对政党核心人物的支持,更是稳定党内权力结构的关键 ,若审判持续发酵,可能引发党内派系动荡,削弱执政根基。
最终,原本存在犹豫的部长们悉数签署联名信,这一结果既体现了利库德集团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 “抱团” 特性,也侧面印证了萨拉在内塔尼亚胡政治圈中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
然而,反对声音同样尖锐且有力。最大反对党 “国家团结党” 直接将矛头指向司法独立。
批评此举是 “用政治权力干预司法程序”,认为赦免未定罪者会彻底破坏司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党” 主席利伯曼则提出更明确的反对立场,他直言若内塔尼亚胡接受赦免,就应主动辞职,不能既享受赦免特权,又继续执掌国家权力。
中间派政治家与主流舆论的担忧则更侧重于社会影响。
他们指出,以色列社会本就因巴以冲突、司法改革陷入深度分裂,赦免争议只会进一步加剧对立,让原本脆弱的社会共识雪上加霜。
不少专栏作家在媒体上发文,痛批特朗普的介入越界,认为他国前领导人在以色列议会对司法事务指手画脚,是对民主程序的粗暴违反。
就连以色列律师协会也罕见发声,通过公开信警告,未定罪赦免可能引发 “宪政危机”,呼吁总统与政府坚守司法程序,维护法治这一国家根基。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外交系统官员私下表达了对特朗普表态的不满。
他们认为这种非外交惯例的干预,可能损害美以关系长期以来的专业性形象,让以色列在国际外交场合陷入被动。
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被外界视为 “受他国前领导人影响司法决策” 的国家。
![]()
赦免背后的法律争议:从历史先例到当下困境
在这场赦免风波中,法律层面的争议始终是核心焦点,以色列的赦免制度与司法原则正面临严峻考验。
根据以色列法律,总统虽拥有赦免权,但这一权力并非毫无限制,通常情况下,赦免仅适用于已被法院定罪的罪犯。
而内塔尼亚胡的腐败审判仍在进行中,尚未有最终判决,这就使得 “未定罪赦免” 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法律争议的风口浪尖。
法律专家们几乎一致对这一做法提出质疑,他们强调,总统赦免权的设计初衷,是对已决案件中存在的特殊情况进行补救,而非在审判过程中 “提前干预”。
内塔尼亚胡面临的受贿罪、欺诈罪等指控,均属于个人腐败范畴,与国家安全、公共紧急状态等特殊情形无关,完全不符合 “突破常规赦免” 的法理基础。
![]()
若为个人腐败案件打破定罪前不赦免的惯例,无疑会削弱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类似的 “未定罪赦免” 仅有一例可循,1986 年的 “巴兹莱诉以色列政府” 案。
当时,总统以 “国家安全” 为由,赦免了一名涉及敏感情报事务的特工,但这一案例从判决之初就被明确限定为 “极端特殊情况”。
且需满足 “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无其他合法解决途径” 等严格条件。
法律界普遍认为,内塔尼亚胡的腐败案件与该案例性质完全不同,根本不具备参照的法理依据,强行套用只会沦为 “特例凌驾于法律” 的负面典型。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原则,在这场争议中被反复提及。
以色列司法史上,并非没有高官因违法获刑的案例,前总统卡察夫因性侵罪入狱,前总理奥尔默特因受贿罪辞职并服刑。
这些案例都印证了 “无论职位高低,违法必受追究” 的司法精神。前总统佩雷斯 “以色列只有一种公民” 的言论,早已成为以色列法治精神的象征,而未定罪赦免的提议。
面对争议,以色列司法系统的立场十分明确。
总检察长加利・巴哈拉夫 - 米亚拉公开反对未定罪赦免,她在内部会议中强调,此举会 “严重破坏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让司法独立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负责审理内塔尼亚胡案件的法院也发布声明,重申审判将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不受任何政治压力或外部提议的干扰,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公正原则。
司法系统的坚定表态,既是对自身职权的捍卫,也是对 “法治底线不可突破” 的明确宣告。
![]()
从推动到权衡
在这场赦免风波中,几位关键人物的行动与表态,作为风波的直接推动者,萨拉・内塔尼亚胡的角色尤为突出。
她主动找到利库德集团中尚未签署赦免信函的部长,以 “时机正好” 为由展开劝说,不仅强调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提及相关提议。
还直言针对内塔尼亚胡的指控 “毫无根据且终将无疾而终”,试图打消部长们的顾虑。
正是她的积极奔走,让原本犹豫不决的部长们最终 “纷纷表态”,为联名信的成型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而作为事件的核心人物,内塔尼亚胡本人始终保持着强硬姿态。
他坚决否认所有腐败指控,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这场持续多年的审判是 “针对右翼领导人的政治迫害”。
并强调自己当前的精力完全集中在 “领导国家治理与战争指挥” 上,不愿过多回应赦免相关话题。
这种看似 “超脱” 的态度,实则暗含着对自身政治立场的坚守,也为支持者推动赦免提供了间接支撑。
![]()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跨界介入,为事件增添了更多变数。
他在以色列议会演讲时,不仅公开呼吁总统赫尔佐格赦免内塔尼亚胡,还特意提及 “礼品案” 中的雪茄和香槟,用 “谁在乎雪茄和香槟呢” 的轻佻语气弱化指控严重性。
这一表态被利库德集团视作重要的 “外部支持信号”,成为萨拉劝说部长们的有力论据,加速了联名信的签署进程,却也引发了以色列外交圈对 “外交惯例被打破” 的担忧。
相比之下,前总理奥尔默特的反对声音更具分量。
曾因腐败问题辞职并入狱的他,以自身经历为依据,明确指出赦免的前提通常是当事人认罪,而内塔尼亚胡始终否认指控。
在此情况下强行推动赦免,“不仅会成为政治丑闻,还可能被最高法院驳回”。
他的表态跳出了当下的党派之争,从司法程序与政治伦理的角度提出质疑,引发不少中立群体的共鸣。
![]()
作为拥有赦免权的核心决策者,总统赫尔佐格的态度则充满矛盾。
他一方面启动对 “未定罪赦免合法性” 的评估,甚至与总检察长磋商可能的法律途径,似乎暗示对赦免存在考量。
另一方面,在外界争议加剧后,其办公室不仅据称驳回了赦免提议,还公开否认 “正在考虑此举” 的传言,强调赦免需 “严守法律程序,不受外部干扰”。
这种摇摆背后,既是对法律边界的谨慎权衡,也是对政治压力与社会分歧的被动回应。
![]()
从个案到宪政挑战
要理解这场赦免争议的本质,就必须回溯其背后交织的多重背景。
内塔尼亚胡的腐败审判自 2020 年启动后便持续发酵,三起独立的腐败指控。
一项受贿罪、欺诈罪及违反信托罪,让他成为以色列首位在任期间接受刑事审判的总理。
其中 “礼品案” 尤为引人注目,他被指控非法收受雪茄、香槟等礼品,这一细节不仅成为前总统特朗普调侃的对象。
更成为公众认知中 “权力寻租” 的典型符号,而审判至今未出最终判决,也为赦免争议埋下了伏笔。
国际刑事法院因加沙战争罪对中塔尼亚胡发出通缉,这一起源于 2021 年的调查,认为以色列在加沙冲突中可能存在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
以色列政府始终不承认该法院管辖权,称其 “政治化”,此次联名信特意提及战争罪通缉一事,实则暗含借国内赦免对抗国际指控的意图。
![]()
那封由 19 名利库德集团部长及副部长签署的联名信,堪称事件的 “显性载体”。
信中一边呼吁赦免腐败问题,一边提及战争罪通缉,还以 “审判损害人民团结”“领导历史性胜利” 为由美化内塔尼亚胡,试图用政治叙事掩盖司法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信的签署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利库德集团内少数年轻议员或边缘部长最初曾犹豫。
担忧此举会让公众认为政党 “护短”,影响自身选民支持率,这一细节也暴露了执政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而这场争议真正的核心,在于它已超越个案范畴,演变为对以色列宪政体系的挑战。
政治权力试图在审判未决时推动赦免,本质上是想突破司法独立的边界,用政治诉求凌驾于法律程序之上。
前总统特朗普的越界表态,进一步加剧了宪政争议,他在以色列议会干预司法事务的行为,不仅被指 “干涉他国内政”,更让以色列内部的政治分歧与法治争议变得更加复杂。
以色列本就因巴以冲突、司法改革陷入严重分裂,赦免争议如同导火索,让对立情绪进一步激化,支持方视之为 “维护国家稳定”,反对方则将其看作 “法治危机”。
这种分裂不仅削弱了社会共识,更让司法系统的 信力、民主程序的权威性面临严峻考验,一场围绕宪政底线的博弈,仍在持续发酵。
![]()
结语
这场围绕内塔尼亚胡的赦免争议,早已超越个人命运的范畴,成为以色列政治、司法与社会的一次集中 “压力测试”。
从萨拉推动联名信,到司法系统坚守底线,从国内党派对立,到外部力量介入,每一方的行动都折射出宪政体系下权力与法治的博弈。
最终,无论赦免提议是否落地,它所暴露的政治与司法边界模糊、社会分裂加剧等问题,都值得以色列深思。
而对民主社会而言,如何守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底线,如何平衡政治诉求与司法独立,这场风波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现实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