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10月24日消息,就在当天,安理会应主席国俄罗斯提议,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并讨论2026年新秘书长选举等事项。
而在各国讨论期间,美国突然发表态度,打算派人竞选联合国秘书长职务,此举迅速引起各方争议。
中国态度坚决,俄罗斯有话说。
![]()
参考信源:参考消息,《外媒:围绕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人选,美国或激怒拉美》 2025-10-25
不成文的铁规矩
在联合国,有些规矩虽然没写进宪章,但比写进去的还管用。
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就充满了这种“君子协定”,它们是确保权力平衡的精妙设计,是多边主义的压舱石。
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叫地域轮换。
![]()
这不是抽签,而是一种有序的权力分享。
从非洲的安南,到亚洲的潘基文,再到欧洲的古特雷斯,顺序清清楚楚。
按这个节奏,下一位,就该轮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了。
还有个潜规则,秘书长人选通常来自中小型国家。
这还不算,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P5)的公民,压根儿就没资格参选。
![]()
这些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防止这个位高权重的职位,变成某个超级大国的代理人,从而维持联合国的基本中立。
可美国人偏要打破这个默契。
美方代表罗伯特·伍德在会上公然提议,应该废除地域轮换的惯例,在全球搞“择优录取”。
说白了,就是要面向全世界寻找最优秀的人才,这话里还藏着一句没明说的潜台词:包括我们美国人自己。
![]()
这套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听出了弦外之音。
他强调,全球事务应该由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治理体系大家一起建,发展成果大家一起分享。
傅聪大使的话说得很艺术,但意思很明确,就是警惕有人打着“大团结”的旗号,搞自己的“小圈子”政治。
![]()
![]()
一旦“择优”的标准由少数国家定义,那不就成了一个由特定价值观主导的“人才圈”了吗?
俄罗斯代表瓦西里·涅边贾的话就直接多了。
涅边贾在发言中直言,联合国作为多边合作与国际秩序的核心机构,其历史性成就毋庸置疑。
![]()
美国背后的小算盘,大家心里都清楚。
而俄罗斯早已看穿美国的真实企图,在国力与号召力下滑的背景下,华盛顿正试图通过搅动多边机制、破坏共识来延续其主导地位。
不过,这种小伎俩在中俄的共同防线面前注定难以得逞。
![]()
40年前的16票
事实上,这种对联合国基本规则的公然挑战,并非今日才有先例。
早在1981年,国际社会就见证过一场更为惊心动魄的制度冲突。
那一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来自奥地利的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在西方国家的暗中支持下,意图突破“秘书长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不成文惯例,谋求第三次连任。
![]()
当时不少西方媒体已经提前写好祝贺报道,认为他的连任几乎是板上钉钉。
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在安理会的投票上毅然挺身而出,连续16次投下否决票。
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联合国不是强权的俱乐部,规则不是可以随意篡改的游戏条款。
最终,瓦尔德海姆的“第三任梦”彻底破碎,“任期不超两届”的惯例也因此被确立为联合国制度中最坚固的一条红线。
![]()
四十多年后,历史的回声再度响起。
如今美国企图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挑战联合国地域轮换原则,其实与当年瓦尔德海姆破例连任的逻辑如出一辙。
都是以权压制规则、以利益凌驾秩序。
而这一次,中俄等国坚决维护现行体系的立场,既是原则问题,也是历史延续的必然选择。
国际规则之所以存在,正因为有人敢于在关键时刻说“不”。
![]()
中俄在多次发言中都指出,国际规则不是某一国的私产,联合国的章程与运行机制更不是可以被美西方随意修改、利用或绕过的工具。
无论是美国自己,还是那些在它羽翼下充当“仆从”的盟友,只要试图破坏既定秩序、搞“选择性守法”,都将遭到坚决抵制。
世界早已变了,不再容许一个国家独自制定规则,更不会容忍谁再把联合国当成私有舞台。
![]()
笔者认为
说到底,这场关于联合国秘书长选举规则的争论,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
一方是试图用单边主义的精英叙事来主导世界,另一方则是坚持多边主义的平等原则,维护所有国家的代表性。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想要打破全球权力平衡、将自身意志凌驾于集体共识之上的企图,最终都会踢到铁板。
联合国的未来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能否继续守护好这些确保包容与公平的“不成文规则”。
![]()
参考信源
参考消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