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讲《毛选》全集第13篇。
这篇文章极其重要,是教员首次系统阐述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可以说是《论持久战》这篇神文的1.0版本。
看懂了你就知道,即便实力处于绝对劣势,也有取胜的方法。
从1927年到1936年。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斗争。在这十年中,我们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战争经验,既有以弱胜强、连续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辉煌胜利,也有因错误指挥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的惨痛教训。
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一次代价极为高昂的“学费”。这个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不懂得中国的战争规律、只会照搬外国经验的军事路线,是死路一条。
因此,对这十年的经验,特别是对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从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战争指导规律,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
教员就在延安的窑洞里,点着一盏小油灯,愣是把过去十年血与火的经验和教训,掰开了,揉碎了,总结出了一套让一支又小又弱的军队,反过来能把武装到牙齿的强大对手,按在地上打的顶级战略。
这篇文章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篇文章不仅是总结“过去”,更是为了指导“未来”。它所总结的战争规律,经过调整和发展,将直接用于指导即将到来的、规模更大、情况更复杂的抗日民族战争,升级为《论持久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核心观点是:
一切战争的指导规律,都源于对战争特点的科学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特点,是在一个大而弱的半殖民地国家里,一支小而弱的革命军队,反抗一个大而强的敌人。这一系列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战争,不能采取消极防御的阵地战,而必须采取“积极防御”的运动战。其精髓在于,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战略上持久防御,战役战斗上速决进攻。
这篇文章结构宏大、逻辑严谨,系统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哲学和方法。
文章开篇,首先从哲学和认识论的高度,解决了“如何学习战争”的问题。
战争规律客观存在,但又因时因地而异。
教员尤其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战争无规律可循的“不可知论”;二是认为可以把别国、别时的战争规律,机械照搬过来的“教条主义”。他不反对教条,但反对“教条主义”。
他说:学习战争的唯一途径,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书本上的军事理论是重要的,但它只是经验的总结,真正的战争智慧,只能在战争的实践中去获得、去检验、去发展。
然后,文章深刻地指出了战略问题的核心。
教员说:“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事。”
短短一句话,就点亮了整篇文章的核心——全局。
战争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指挥员在局部上的胜利,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你只懂得指挥局部,不懂得指挥全局,那你最多是一个“战术家”,一个“猛将”,你永远成不了一个“战略家”,一个“统帅”。
他打了个比方,下棋。
“重要的,是全局。” 一盘棋,有的人只能看一步走一步,最多能看三步。但真正的高手,“帅才”,他能看到十步之外,他脑子里装着的是整盘棋的“势”。他下的每一步棋(战术),都是为了最终那个全局的胜利(战略)服务的。
庸才,赢在局部;帅才,赢在全局。
教员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全局”?
因为中国革命战争,有极其特殊的情况:
接着,教员全面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基本特点,这是全篇立论的基石。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大”使得敌人兵力分散,难以完全占领,为我方提供了巨大的回旋余地。“不平衡”则使得敌人内部矛盾重重,统治薄弱。
2、一个强大的敌人。
国民党无论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财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3、一支弱小的红军。
红军在以上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4、有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这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拥有无穷的力量源泉。
这四个特点,决定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也决定了红军必须采取一套与众不同的、特殊的战略战术。
“国家大”决定了我们有能力、有空间去进行持久的、灵活的战争。
“敌强我弱”决定了我们不能硬拼,要智取。如果我们只看局部,只想着跟敌人硬拼,打一场漂亮的遭遇战,那结果只有一个:被强大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败。
“有党和人民支持”决定了时间在我们这边,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越来越强。
最后,教员详细地阐述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这是全文的核心和精华。教员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核心军事思想,并将其与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消极防御,进行了对比。
积极防御,不是单纯的防守,而是一个包含“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的完整过程。
第一阶段:战略退却,也叫“诱敌深入”。
为什么必须退却? 因为敌强我弱,硬碰硬必然失败。退却是为了“避其锐气”,并为反攻创造条件。
退却的目的:一“退”换三“得”。
1.主动选择战场:把敌人引到我们预设的、对我有利的战场。
2.疲劳消耗敌人:让敌人在漫长的追击中,疲于奔命、粮草大量消耗。
3.暴露敌人弱点:敌人越深入,其后方越空虚,兵力越分散,弱点暴露得越充分。
退却的终点:退到足以保证我军能够发动有效反攻为止。
![]()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
反攻的准备:集中优势兵力,选择好敌人的薄弱环节。
反攻的原则: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这是教员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他说: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则之一。”
意思是,在整个战略态势上,我们可能只有敌军十分之一的力量,处于绝对劣势;但在具体的每一个战役或战斗中,我们必须集中十倍于局部敌人的兵力,形成绝对优势,从而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
反攻的形式:运动战和速决战。反攻不是打阵地战,而是要发挥红军机动灵活的优势,在运动中寻找时机消灭敌人。战斗一旦打响,就要速战速决,不与敌人纠缠。
反攻的目标:歼灭战,而非击溃战。要成建制地、干净彻底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所以,整个积极防御的战略,就是一个“防御—诱敌—围歼”的完整链条,是一个充满辩证智慧的、将战略上的劣势,转化为战斗上优势的艺术。
只有把关乎全局、关乎方向、关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想清楚了,你才能正确地指导每一个局部的战斗。
战略,是灯塔;战术,是划船。没有灯塔指引方向,你划得越快,可能离目标越远。
这篇文章系统的阐述了战略思维。
但是时间关系,这里就讲最核心的部分,可以叫“全局取舍”思维。
具体来说,就是“全局观指导下的关键取舍”。
![]()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临无数的选择和诱惑。精力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去做。
那么,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
普通人,缺乏“全局观”。他们的决策,往往被眼前的利益、紧急的任务、或者周围人的评价所左右。
高手,拥有强大的“全局观”和“战略定力”。他们在行动之前,会先花足够的时间,去定义清楚自己的“全局”是什么。也就是回答那个终极问题:“我这盘棋,最终想赢在哪里?”
然后,他们会把这个“全局目标”,当作自己唯一的“北极星”。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会遇到无数的岔路口。但他们的决策依据只有一个:这个选择,是否有助于我最终抵达那个“北极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