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这10道顺德名菜无法超越
![]()
顺德的食,是珠江三角洲泡出来的。
河网像毛细血管扎进土地,桑基鱼塘里,鱼在塘里游,蚕在基上养,淤泥肥了菜,
这便是饮食的根。
《顺德县志》早有记:“邑人善治食,鲜者为先”,
明清时,街边食档就懂用鲮鱼起胶做鱼丸,弹得能撞响瓷碗。
![]()
这里的人对食从不含糊,民风务实却在滋味上较真。
鱼生要现从塘里捞,刀工得让鱼片薄如蝉翼,
浸在冰水里像散着光的玉,蘸料里姜蓉、葱丝、紫苏叶,少一样都不算对味,
恰应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以前农户一条鱼能拆出三味:鱼身蒸,鱼尾炸,鱼骨滚汤,不浪费,也不辜负那口鲜。
![]()
2014 年顺德成 “世界美食之都”,老馆子还守着老规矩,
蒸鲈鱼要淋刚炼的猪油,伦教糕得用陈米浆发酵;
新派菜也没丢根,把拆鱼羹做成分子料理,鲜气仍绕着舌尖转。
逢年过节,煎堆滚得金黄,年糕蒸得软糯,摆上桌时,还是老顺德的模样,
鲜字当头,藏着最实在的人间烟火。
今天,跟诸位聊聊顺德十大名菜……
![]()
古法彭公鹅
藏着880岁的彭祖传说。
农历六月十二彭祖诞,顺德人必送鹅贺寿,满月宴、寿宴上总见这道醋香扑鼻的酱红鹅肉。
彭祖嗜鹅,民间以鹅喻长寿,这道菜便成了吉祥符号。
2004年龙的酒楼用果醋替代乌醋,加法国鹅肝与子姜同炆,以“鼎”盛装,获中国烹饪世界大赛金牌,让彭公鹅走向世界。
2007年更评为顺德金牌菜,2019年入选粤菜标准化。
鹅选三公斤乌鬃鹅,焯水煎至金黄,入甜醋、酸梅酱慢火焖45分钟。
酱汁裹住鹅肉,酸甜醒胃,肥而不腻,嫩滑如脂,子姜微辣与鹅肝醇厚交织,入口甘香四溢。
顺德人说“呢只鹅,够晒‘鹅’劲”,一口下去,满嘴岁月滋味,连骨头都浸透甜醋香,送饭一流。
如今,彭公鹅不仅是顺德金牌菜,更成了文化符号,每一口都在诉说长寿与美食的故事。
![]()
均安蒸猪
清同治年间诞于顺德均安祠堂,与李文田的“福肉”改良密不可分。
探花李文田将满族祭祀“福肉”制法融入本地,创用整猪去骨、曲酒五香粉腌制,蒸时钢针扎孔排油、冰水激皮,成就“肥而不腻,干爽清香”的口感。
坊间传说更添烟火气:李文田赴考前与外婆打赌,高中则蒸猪宴客,最终探花及第,外婆以蒸猪酬宾,遂成习俗;
民国龙舟赛中,一支队伍爆冷夺冠,获赠活猪后整只蒸食,亦成佳话。
如今,这道“贵族菜”虽工序改良(如改用60斤猪、优化排油),但皮爽肉滑、入口酥化的本质未变。蒸制时,杉木蒸箱锁住肉香,钢针扎孔如绣娘穿针,冰水激皮似泼墨点睛,最终撒芝麻香油,香透街巷。
正如蔡澜所言:“需徒手抓食,方得豪迈真味。”
![]()
顺德蒸鱼头
唐代已有筑塘养鱼记载,顺德人讲究“鲜”字当头,现宰活鱼,剖洗放血要快如闪电,蒸制时间以秒计,火候过老则鱼肉发柴,过生则腥。
清末清晖园家厨考试,清蒸鲈鱼须“鱼皮不开裂,筷子一划鱼肉离骨”才算合格,这等严苛标准,正是顺德蒸鱼头“眼凸鳍翘、肉刚离骨”的精髓所在。
这口鲜甜,还得益于顺德独门技艺。
古法蒸鱼头必用凉瓜垫底,撒糖去苦,渗入鱼汁后清甜无涩,鱼肉吸嘴滑嫩如脂,榄角、豆豉的咸香轻柔渗入,啜一口鱼脑汁,鲜得直冲天灵盖。
如今顺德人仍守着“食不厌精”的规矩,蒸鱼头不用复杂调料,只求突出食材本味。
![]()
顺德鱼生
其源可溯至南北朝《顺德县志》所载“薄切如纸”的生食古法。
唐代“斫脍”技艺南传,与南越“生食”遗风交融,至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红肌白理,轻可吹起”的描摹已成经典。
慈禧太后曾因李文田进献的“味道之腴”鱼生宴,御笔赐匾,成就“御赐之味”的佳话。
“捞起捞起,风生水起!”
这句粤语吉言,藏着鱼生的仪式感。
薄如蝉翼的鱼片,取自饿养瘦身的草鲩,经“两刀放血”去腥,冰盘上晶莹透亮,入口似冰融雪化。
配二十余种料:柠檬叶丝的清香、炸芋丝的脆响、花生碎的香浓,在舌尖叠出层次。
如今,顺德鱼生既守“不时不食”的古训,
又融日本刺身的鲜辣调味,更用深海三文鱼破“寄生虫”之虑。
它不仅是味觉盛宴,更是岭南人“和而不同”的饮食哲学。
![]()
家乡酿鲮鱼
清末顺德妈姐为解“奄尖大少”吃鲮鱼怕刺的愁,创出这手“脱胎换骨”的功夫,剔净鱼骨留整张鱼皮,填入剁碎鱼肉与马蹄、冬菇、陈皮揉成的胶,
再煎焖出金黄酥皮。
这“三绝”至今传颂:鱼皮不破显刀工,无骨酿肉藏巧思,先煎后焖锁鲜甜。
咬开外皮,先是鱼皮脆韧的“咔嚓”声,接着是鱼胶的弹牙与配料的脆爽,咸鲜中渗出陈皮清香,像极了顺德人“食不厌精”的脾气。
民国时鲁迅在广州尝过土鲮鱼,许广平送他的六尾鲮鱼,怕也藏着这般滋味。
如今这道菜仍是顺德宴席上的“镇桌宝”,
别处鲮鱼多刺,顺德人偏要“化刺为绵”,让老少皆宜。
![]()
拆鱼羹
起于清末民初顺德均安,农妇为解老人孩童食鱼被鲠之困,拆大头鱼骨制羹,成“平替版鲍翅羹”。
《顺德县志》载此属“食鱼八法”拆食法,唐代“饭稻羹鱼”传统滋养水乡。
如今,它仍是“一鱼八味”头菜,啱啱好(刚刚好)锁住鲜甜,一口入喉,鲜香直窜天灵盖,暖得人直搓手。
羹体讲究“三拆三拣”,鱼肉拆骨三次无刺,汤色乳白如牛乳,丝滑如德芙。
丝瓜、木耳、榄仁、柠檬叶丝混烩,勾芡时顺时针搅动,淀粉缓缓滑入,稠而不滞。
热食最佳,榄仁香脆,柠檬叶清新,鲜味层层叠叠。
2022年它获评市级粤菜名菜,印证“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美誉。
![]()
凤城四杯鸡
是顺德“厨出凤城”的活招牌,四杯调料,油、酒、糖、酱油,缺一不可。
传说清朝穷秀才宴客时,误将三黄鸡与糖酒酱油混焖,竟香得客人拍腿叫绝,从此“四杯作料”传遍顺德。
这杯糖最是点睛,让鸡皮金黄透亮,肉质滑嫩如脂,甜咸酒香在舌尖打转,
比三杯鸡更添一分鲜醇。
2021年它入选佛山“佛味全席”,连巴黎孔院都飘过它的香。
“识食”的顺德人讲究食味调和,四杯鸡的酱汁浓稠挂壁,咬开鸡皮,肉汁“嗞”地窜出,混着豉香酒香,甜而不腻。
老饕说,这味儿像极了生活,苦辣酸甜都调和得刚好。如今它衍生出鲍鱼四杯鸡、五杯鸡,但最地道的还是那口慢火浸熟的鲜,
连袁枚《随园食单》都夸它“芬芳扑鼻,不必齿决”。
这碗鸡,藏着顺德人对味道的执念,也是岭南烟火气的魂儿。
![]()
菜远炒水蛇片
这道菜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永乐大酒家名厨罗二、鼎力酒楼张远首创,
后经谭永强师傅改良,在1998年顺德美食大赛斩获金牌名菜之首,
更在1999年全国烹饪大赛双料获奖,名震南粤。
据《顺德原生美食》载,其刀工讲究“八刀起片”,
旺火急炒三分钟,利用余热让蛇片刚熟,肉质嫩得“似在律动”,镬气撩人,够晒地道!
菜远炒水蛇片的妙处,在于菜远的清甜与水蛇片的鲜嫩完美融合。
蛇肉雪白如脂,咬下爽甜不韧,菜心嫩芽脆生生的,像咬开春天的第一口鲜。
选材必须用拇指粗的嫩水蛇,即宰即炒,半刻都耽误不得。
老饕说,这菜“食过返寻味”,连香港美食家唯灵都赞它是“顺德小炒的魂”。
如今,这道菜已被列入勒流四大名菜。
![]()
煎焗鱼嘴
明代李时珍早有定论:“鳙之美在头。”顺德人更精,取鱼眼以下那段不断运动的“活肉”,鱼唇嫩滑如脂,脸颊肉雪白如玉,鱼头皮软滑似膏,合称“鱼嘴”。
上世纪90年代,勒流名厨康海在香港电视里一煎一焗,金黄酥脆的外皮下裹着鲜嫩汁水,瞬间征服港澳食客,从此“全民皆厨”的顺德又添一绝。
这口“滑”字诀,全靠煎焗两重天。
猛火煎出焦香外壳,文火焗透酱汁精髓,
酒香混着鱼鲜在锅里“咕嘟”作响,连骨感都成了衬托“滑”的配角。
如今勒流人仍守着桑基鱼塘的古法,选2斤左右的鳙鱼,斩去枕骨留精华,花雕酒、陈皮丝一腌,铁锅一颠,便是“风生水起”的好彩头。
2015年它更跻身“全民最爱十大顺德菜”,
成了“世界美食之都”的活招牌,
你说,这口鱼嘴,是不是连时间都焗得香了?
![]()
八珍盐焗鸡
1961年,顺德名厨萧良初在日内瓦会议烹制八珍盐焗鸡,八种腊味塞入鸡腹,
荷叶包裹后埋入热盐焗熟,香气直窜鼻腔。
这道菜后来传给欧阳洪,2012年在美食节复原,成为顺德美食的活化石。
老顺德人讲:“好食到舐舐脷”,说的就是这口咸香嫩滑的滋味。
鸡肉裹着盐香、荷香、腊香,一口咬下,鲜汁在舌尖炸开,八种腊味层层递进,咸中带甘,皮脆肉滑,连骨头都渗着香。
传统用日出前的浮水荷叶,沾露更香,盐焗时火候精准,
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生,恰到好处。
如今这道菜不仅是老饕的心头好,更成了年轻人打卡的“流量密码”。顺德的灶火从未熄灭,八珍盐焗鸡的故事,还在继续。
![]()
灶台上的蒸汽还在飘,油花在铁锅里滋滋地响。
你夹一筷子鱼,抿一口汤,舌尖就知道——这片水土的滋味,从来不会骗人。
那些藏在菜里的功夫,老辈人的固执,还有街巷飘着的烟火气,
都化作实实在在的温热,从喉咙一路落到胃里。
日子还长,菜还热着,来,我们再吃一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