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肠炎是水产养殖中高发的细菌性肠道疾病,一旦爆发,会直接破坏对虾肠道黏膜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其摄食锐减、生长停滞,免疫力大幅下降,进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害。
![]()
若防控不及时,轻则出现批量残次虾,重则引发大规模死亡,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掌握其成因与防治方法是对虾养殖的核心技术之一。

一、对虾肠炎的三大致病因素
对虾肠炎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生物、营养、环境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可细化为以下几类:
1、生物因素:病原体的直接侵袭
这是引发对虾肠炎最主要的原因,以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危害最为突出。其中,弧菌属细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哈维氏弧菌)是首要致病菌,它们可通过污染的饲料或水体侵入对虾肠道,分泌的毒素会直接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肠道黏膜充血、出血,最终使对虾停止摄食,肠道空空如也。
此外,体内寄生虫如肝肠细胞瘤(EHP) 也会间接诱发肠炎,其寄生在对虾肝胰腺内,导致肝胰腺萎缩、功能衰退,而肝胰腺作为对虾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一旦受损,会大幅削弱对虾的免疫屏障,使肠道更易受到病原菌侵袭。部分病毒则会通过抑制对虾免疫系统,为肠炎的继发感染创造条件。
2、营养因素:饲料与投喂的不合理
饲料质量与投喂方式的不当,是诱发对虾肠炎的“隐形推手”。使用劣质、发霉或过期的饲料是常见诱因,这类饲料中含有的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会直接刺激对虾肠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同时,霉变饲料本身也易滋生弧菌,进一步加剧肠道感染风险。
过度喂食同样不可忽视,多余的饲料未被摄食,会在池塘底部腐烂分解,不仅污染水质,更会为弧菌等致病菌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其大量繁殖,形成“水质恶化→病原菌超标→肠道感染”的恶性循环。此外,长期投喂营养不均衡的饲料,如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或粗纤维含量过高,会导致对虾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增加肠炎发病概率。
3、环境因素:水质恶化的连锁反应
稳定适宜的水环境是对虾健康生长的基础,环境指标的异常波动或恶化,会直接诱发肠道应激与炎症。对虾对水质指标有明确的适宜范围:pH值需维持在7.5-8.5,盐度15-25ppt,水温28-32°C,若这些指标突然大幅波动,会对肠道黏膜造成应激性损伤,降低肠道的抵抗力。
![]()
池塘底部堆积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会分解产生氨(NH₃)、硫化氢(H₂S)等有毒气体,当水体溶解氧低于4mg/L时,有毒气体无法及时扩散,会不断累积并被对虾吸入,导致其免疫力下降,肠道对病原菌的易感性显著增强。此外,从受污染的河流、运河引入的水源,若携带大量病原菌,也会直接引发肠炎。

二、准确诊断与情况评估
首先,你要确认对虾是否真的患了肠炎,以及严重程度。
1、观察症状:
肠道:健康对虾的肠道粗壮饱满,充满食物,颜色为褐黑色(饲料颜色)。患肠炎时,肠道会空、变细、中断、发红(细菌性),甚至呈白浊色(真菌性)。
粪便:健康对虾的粪便呈短、粗、均匀的颗粒状。患肠炎时,粪便变得**细长、粘稠、易断,或者直接拉白便、粘便**,在水面上可以看到一层透明的薄膜状物。
肝胰腺:肝胰腺会随之萎缩、变色(发白、发黄)、软化,失去饱满的轮廓。
摄食与活力:吃料减慢,甚至不吃食,虾体瘦弱,活力差。
2、判断病因:
细菌性肠炎(最常见):主要由弧菌、气单胞菌等引起。肠道发红、肿胀,虾体微红。
藻毒素性肠炎:池塘藻类(尤其是蓝藻)过度繁殖,虾摄食了有毒藻类,导致肠道黏膜受损。
应激性肠炎:天气突变、温差大、倒藻、换水量过大等导致对虾应激,消化功能紊乱。

三、如何去解决:
1、减料或停料:
在肠炎爆发初期,立即减少投喂量50%或停料1-2餐,减轻虾的消化负担和池塘的污染。
2、内服药物和保健品(套餐组合):
方案A(针对细菌性肠炎):
抗生素(慎用):如果确诊是弧菌等细菌感染且非常严重,可考虑使用国家允许的水产用抗生素,但是记住:这是最后的手段。
中草药(推荐):使用 三黄粉(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拌料。通常需要煎汁后浸泡饲料再投喂。
方案B(修复与保健 - 核心方案):
益生菌:使用 乳酸菌、丁酸梭菌等拌料。它们能在肠道内定植,抑制有害菌,修复肠道黏膜,是治疗和预防肠炎的最佳选择。
保肝产品:使用胆汁酸、氯化胆碱、多维等产品,帮助修复受损的肝胰腺,恢复其消化和解毒功能。
营养增强剂:补充 维生素C、免疫多糖,增强虾体免疫力。
【经典内服套餐示例】
白天餐:饲料+乳酸菌+免疫多糖+维生素C;
晚上餐:饲料+中草药提取物+保肝产品。

四、对虾肠炎的综合防治方案
对虾肠炎的防控核心在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需从环境、营养、监测三个维度构建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全周期防控。
![]()
显微镜下发炎的虾肠图像
1、环境管理:筑牢水质安全防线
稳定水质是预防肠炎的首要环节。养殖户需定期监测水质指标,通过泼洒生石灰调节pH值,利用增氧机(如叶轮式、射流式增氧机)确保水体溶解氧始终维持在4mg/L以上,尤其在高温、雨季等溶氧易不足的时段,需延长增氧时间。
定期换水与底质改良同样关键,建议每周更换10%-20%的池塘水,同时投放沸石粉或益生菌(如光合细菌),吸附并分解底部有毒气体与有机物,降低病原菌滋生环境。此外,每7-10天采用生物消毒剂(如噬菌蛭弧菌)全池泼洒一次,可有效抑制弧菌等致病菌的繁殖,从源头切断感染路径。
2、营养管理:优化饲料与投喂策略
饲料选择与投喂方式直接关系到对虾肠道健康。务必从正规、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处采购饲料,投喂前检查饲料是否发霉、变质,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控制投喂量是关键,每日投喂量应控制在对虾体重的3%-5%,并分3-4次投喂,每次投喂后观察饲料剩余情况,及时调整用量,避免过度喂食。
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益生菌或益生元,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可有效调节对虾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定植,同时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增强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此外,可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免疫增强剂,提升对虾整体免疫力,降低肠炎发病风险。
3、监测管理:实现早发现早处置
日常监测是及时防控肠炎的最后一道“防线”。养殖户需每日巡塘,重点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活动状态及粪便形态,若发现对虾摄食减少、游动无力、反应迟钝,或肠道空虚、粪便呈白色黏糊状等异常症状,需立即采取措施。
同时,定期使用水质检测试剂盒检测水体的pH值、氨氮、硫化氢等指标,每月至少1-2次将对虾样本或水质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检测,及时掌握病原菌含量与对虾健康状况。一旦确诊肠炎,需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需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同时配合换水、增氧、投喂益生菌等措施,快速控制病情扩散。
综上,对虾肠炎的防控需打破“单一治疗”的思维,通过环境、营养、监测的协同管理,实现“预防为先、精准防控”。养殖户只要严格落实上述措施,就能有效降低肠炎发病率,保障对虾养殖的产量与效益,推动对虾养殖产业向可持续、健康化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