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外交部:如不准中国新建大使馆,中国将让英国承担相应后果

0
分享至

“英方毫无契约精神、失信失德,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将由英方承担!”10 月 17 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的严正表态,将中英使馆建设纠纷推向舆论焦点。

这番措辞强硬的回应,直指英国政府再次推迟中国驻英新使馆审批的决定 —— 这个始于 2018 年的项目,已被英方无端拖延长达 7 年。

在外交互动中,使馆建设本是常规事务,为何中方会罕见用 “失信失德” 定性英方行为?这场持续 7 年的审批拉锯战,实则是中英关系 “合作与摩擦并存” 的缩影。



7 年拉锯战时间线:合规申请遭遇 “政治梗阻”

中国驻英新使馆项目的波折,每一步都写满不合理的拖延:

  • 2018 年,英国政府明确同意中方购买伦敦特定房产用于使馆建设,双方就此达成初步共识;
  • 2020 年起,中方先后提交多版规划设计方案,经英国当地建筑、规划专家评估,均符合《城乡规划法 1990》及国际外交惯例;
  • 2023 年至 2025 年 9 月,中英就审批问题开展多轮沟通,中方作出多次解释说明,英方却以 “安全评估”“公众意见” 等模糊理由反复推迟;
  • 2025 年 10 月,英方突然宣布将最终决定推迟至 12 月 10 日,同时还催促进展缓慢的英驻华使馆翻修项目审批。



“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与政治操弄。”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李冠杰研究员指出,英方对自身使馆项目催进度,却对中方合规申请无限拖延,本质是将外交设施问题意识形态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英方所谓 “安全担忧” 缺乏实质证据 —— 中方方案已通过英国国家安全部门的三轮初审。



英方的 “既要又要”:在利益与偏见间摇摆

林剑的怒斥,戳破了英国对华政策的深层矛盾。就在推迟使馆审批前两个月,英国政府刚发布对华审计报告,一边渲染 “中国安全威胁”,一边宣称 “不与中国接触不是选项”,计划加强经贸与气候领域合作。这种 “既要防范遏制,又要利益合作” 的心态,正是拖延事件的根源。

从现实利益看,英国并无拖延的合理动机:

  • 经贸层面,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 1180 亿美元,英国汽车、奢侈品行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 外交层面,英方正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亟需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支持;
  • 民生层面,英驻华使馆翻修项目涉及领事服务升级,直接关系在华英国人的办事效率。



“英方试图用使馆审批作为博弈筹码,却忘了外交对等原则。” 北京外国语大学崔洪建教授分析,按照《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 22 条,接受国应 “便利派遣国依照本国法律在其境内购置馆舍”,英方的拖延已涉嫌违反国际法义务。

中方的底气:从 “耐心沟通” 到 “红线警示”

林剑的强硬表态,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中方耐心耗尽的必然结果。7 年间,中方展现出极大诚意:

  • 设计方案先后修改 5 次,充分吸纳英国历史保护部门的意见,将建筑高度降低 12% 以适配周边风貌;
  • 主动邀请英方安全专家参与项目论证,开放核心设计细节供核查;
  • 即便在审批停滞期,仍配合推进英驻华使馆的前期勘测工作。

中方的克制,源于对中英关系的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底线妥协。林剑强调 “坚决维护自身权益”,背后有多重支撑:



法律依据:项目完全符合英方国内法与国际法,英方拖延缺乏法理支撑;

  • 外交对等:根据国际惯例,中方可对英驻华使馆项目采取相应措施,英方对此心知肚明;
  • 实力后盾:中国在新能源、稀土等领域的优势,让英国不敢轻易激化矛盾 ——2024 年英国进口稀土 82% 依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部件对华依存度达 65%。

正如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的,“合作共赢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单方面的索取与施压行不通”。



后果预判:英方拖延的三重代价

若英方最终拒绝批准项目,或将面临连锁反应:

首先是外交层面的对等反制。中方可能暂缓英驻华使馆翻修审批,甚至调整对英领事服务流程,影响英国在华外交运作效率。历史上,类似外交设施纠纷曾导致多国领事服务降格,这对依赖对华交流的英国而言代价沉重。

其次是经贸合作的信任危机。英国商界已发出担忧信号,伦敦金融城政策委员会主席孟珂琳表示:“政府的政治操弄可能让中英贸易额年内下降 15%”。目前,中国投资占英国新能源项目总投资的 23%,若信心受挫,这些资金可能转向法、德等欧洲国家。

最后是国际形象的失分。作为传统外交大国,英国向来标榜 “契约精神”,但此次 7 年拖延已引发国际社会质疑。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指出,“外交设施审批政治化,会动摇多边外交的根基”。



结语:合作容不得 “政治算计”

林剑的表态,本质是对 “外交碰瓷” 的警示。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相互尊重与契约精神,而非将正常事务当作博弈筹码。英国若继续在 “合作” 与 “遏制” 间摇摆,最终只会错失发展机遇。

从 2018 年的初步共识到 2025 年的红线警示,7 年时间足以证明:中方的耐心有底线,维护权益的决心无动摇。

正如林剑在记者会上所言,“希望英方认清形势,立即履行义务,否则后果自负”—— 这句警告的背后,是中国对公平外交的坚守,更是对双边关系的最后期许。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史意生活
史意生活
分享历史知识,书写诗意人生
57文章数 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