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参加2025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的青年汉学家们开启在沪考察行程。这群来自全球五大洲、24个国家的汉学家特别参访彭浦新村街道,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近距离感受上海基层社会的治理成效、上海城市的人文关怀与民生温度。
上海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非成套旧改项目,彭一小区是本次参访活动的一大亮点。走进彭一小区,看着眼前生气勃勃盎然的绿化景观、干净整洁的小区道路、错落有致的新建居民楼,大家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份幸福美好的社区图景。在得知这里曾经不仅住房拥挤逼仄,而且厨卫合用、公共设施老旧,但是街道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让彭一小区2110户的居民实现安居梦后,这群汉学家们纷纷为这份坚持竖起大拇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实在是难以相信这样庞大体量的民心工程能够落地落实。”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服务大厅内清晰的“一窗通办”服务指引牌、分类明确的办事区域等立刻吸引了汉学家们的注意。听着工作人员对于居民只需 “进一扇门、到一个窗、交一次材料” 就能完成涵盖社保医保、民政救助、住房保障等201 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后,大家纷纷为基层服务的便捷和高效点赞。来到自助服务区域,汉学家们饶有兴致地体验了社保查询机、证件照片自助拍摄设备。“在家门口就能自助查询重要信息,不用跑远路、排长队,这种便捷性超出我的预期。”来自尼日利亚的汉学家慕唐深有感触。
![]()
汉学家们还来到街道第一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地探访基层为老服务的 “一站式”保障模式,了解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功能。大家还走进静安区首个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体验展示点,实地体验各种适老化改造设施和适老化场景,“这种‘智慧 + 养老’的模式为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
“旧改居民在回搬之前是如何安置的?”“本街区老龄化已达48%,面对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有什么预见性措施?”“超大型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可利用空间越来越小,政府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在随后举行的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实践座谈会上海,汉学家们纷纷结合现场参访感受和对于基层治理的思考踊跃提问,彭浦新村街道负责人一一做出细致的回答。座谈中,汉学家们表示,来到彭浦新村街道实地参访是一次“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体验,得以看到上海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这里是有具体故事、有温暖人情的生动社区,而不是我在文章里读到的抽象‘中国基层’。街道的治理实践和居民的生活状态,让我对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一位青年汉学家代表如是说道。
![]()
![]()
![]()
(图片来自:彭浦新村街道)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