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2022年,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展的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公布了一项引人深思的数据:出生于1995至2000年的年轻群体中,每周保持一到两次及以上性生活的比例仅约为一半,显著低于80后及9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群。
按理说,这一年龄段应是情感与亲密行为最为活跃的阶段,却逐渐被贴上“低欲望”的标签。同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一项调查进一步揭示,四分之一的在校大学生明确表示对恋爱毫无兴趣,接近46.14%的学生从未有过恋爱经历,而在曾恋爱的学生中,仅有15%发生过亲密接触。
![]()
这样一种无恋无性的趋势,是如何悄然蔓延并席卷整个青年群体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正在深刻影响当代社会的议题——性萧条时代的到来。
要真正理解性萧条的本质,必须跳出个体选择的表层认知。它并非简单地反映某个人不想谈恋爱或回避亲密关系,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全社会范围内的性活动频率持续走低,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态度从主动探索转向被动疏离。这种转变已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等东亚社会引发广泛讨论与关注。
![]()
先从年轻人当前的婚恋状态切入分析。2022年首都经贸大学的研究覆盖全国30所高校,其数据背后隐藏着深层动因:在那些宣称没有恋爱意愿的大学生中,高达62%坦言日常课业繁重、实习任务密集、时间被完全占据,根本没有余力去维系一段感情。
而在46.14%从未谈过恋爱的学生里,超过半数表达了内心的不安——他们害怕无法准确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担忧投入真心后遭遇伤害。正是这种对情感风险的高度警觉,促使他们主动退回到安全区,宁愿孤独也不愿冒险。
![]()
即便是在拥有恋爱经验的学生中,也只有15%实际发生过亲密行为。相较于2018年同类研究的结果,该比例虽上升了8个百分点,但整体趋势仍指向一个令人忧虑的方向:青年群体对亲密关系的心理回避正逐年加深。
再将视野扩展至更广泛的私生活层面,北大与复旦的合作调查聚焦于九五后人群——这群当时年龄介于22至27岁之间的年轻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需求最旺盛的生命阶段,但他们的性生活频率却远不及处于同一年龄段时的80后(调查时为42-52岁)和90初群体(32-42岁)。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低欲望模式已渗透进婚姻内部。一项非全面统计显示,超过28%的已婚夫妻正生活在无性婚姻中。他们之间未必缺乏感情基础,而是被现实压力层层围困,逐渐丧失了亲近彼此的动力。
这些数字并非抽象的统计符号,而是映射出无数普通人真实生活的切片。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公开宣称“不婚不恋”,当夫妻间的拥抱与亲吻变得稀有如节日礼物,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性萧条已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社会结构性困境。
![]()
许多人习惯将性萧条归因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但问题的根源远比表面复杂。从个体身心障碍,到婚恋市场的信任危机,再到宏观社会结构的压力传导,三重因素交织叠加,共同构筑起一道阻碍亲密连接的高墙。
最贴近个体体验的,是那些难以启齿的身体与心理挑战。根据某知名婚恋咨询平台2024年发布的数据,在超过28%的无性婚姻案例中,70%的夫妻并非因感情破裂,而是面临生理功能障碍或情绪困扰。
![]()
例如,女性长期承受职场性别偏见与育儿责任带来的焦虑,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进而抑制雌激素分泌,临床数据显示,阴道干涩、唤起困难等问题的发生率已达45%。
男性则因绩效考核、房贷车贷等经济重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比例相较2019年提升了12%。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亲密过程中反复出现疼痛或不适感,个体发展出性回避倾向的可能性会增加三倍以上。
![]()
特别是在婚后第五至第七年期间,随着激情消退、互动质量下降,夫妻间性需求的满足程度往往跌入最低谷,仅有31%的家庭能够维持较为和谐的亲密频率。这种“不是不愿爱,而是不敢爱、不能爱”的现实窘境,成为许多人通往深度关系的第一道关卡。
其次是婚恋市场中的“柠檬效应”——信息不对称导致优质资源主动退出。在相亲交往中,双方往往隐瞒关键信息,如负债状况、过往情感经历,或刻意美化自身条件以获取优势。
![]()
某主流相亲平台2024年的运营数据显示,用户主动终止匹配流程的比例高达38%,其中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收入稳定的高质量单身者占比达65%。他们不愿承担潜在的风险,也拒绝接受被抬高的婚恋成本(如高额彩礼、奢侈婚礼),最终选择退出婚恋竞争。
留下的群体则陷入互相挑剔、难以匹配的僵局,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整体“无爱化”的趋势。而这一切背后的深层推手,仍是来自宏观社会环境的巨大挤压。
![]()
我国企业员工年均工作时间高达2548小时,远高于OECD国家1763小时的平均水平。换算下来,相当于每周工作六天,每天近七小时,996工作制已成为许多行业的默认规则。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直接吞噬了用于经营感情的时间与精力。连安静吃一顿饭都需掐点完成,又怎能奢望有心情精心安排约会、耐心倾听伴侣心声?
![]()
更不用提,2024年央行数据显示,家庭月供支出占总收入超50%的家庭比例已达38%,加上不断攀升的育儿与教育开支,许多年轻人连自我生存都感到吃力,自然对建立亲密关系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的普及,提供了低成本、即时性的情感慰藉。刷一段搞笑视频、看一场直播互动,就能短暂缓解孤独感。久而久之,许多人开始觉得,有没有伴侣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
这三层机制相互缠绕,如同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网,将原本渴望靠近的心灵越推越远。但比现象本身更令人忧心的是,性萧条所带来的后果,远远超出“没恋爱”“没性生活”的范畴。
它不仅削弱个人的生活幸福感,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社科院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长期缺乏亲密联结的人群中,抑郁风险上升28%,社交能力明显退化的比例高达53%。
![]()
从人口结构角度看,若九五后群体的结婚率继续下滑(2023年已降至35%),预计到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约2.3亿,养老金体系或将面临高达8万亿元的资金缺口。家庭作为基本社会单元的功能弱化,“无缘社会”的阴影正逐步浮现。
事实上,真正的亲密关系从来不会自动成型,它需要双方持续投入、共同维护。正如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所说:所谓深度连接,并非没有冲突,而是愿意一起面对并解决分歧。
![]()
相信不少人都已察觉,身边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步入婚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过去每隔几个月还能收到几张喜帖,如今几年过去,竟连一次婚礼邀请都没有经历过。
归根结底,年轻人抗拒恋爱与婚姻的核心原因,仍是出于对经济能力的深切忧虑。尽管整体生活水平相比过去已有大幅提升,但大家口中的“没钱”,更多是指对未来保障的不确定感——担心无法给予伴侣稳定的生活,也无法为下一代提供理想的成长环境。
要扭转这一局面,既需要个体的努力,也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与文化氛围的重塑。唯有如此,才能让亲密不再是负担,而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力量源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