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这道菜先别吃了。”在一个寻常的午餐时分,53岁的陈阿姨像往常一样,将一盘金黄酥脆的油炸豆制品端上餐桌。
家里人每每抢着吃,她总觉得这是健康又实惠的“素菜”。但和她一起看新闻的女儿忽然神色严肃地摇摇头:“妈,这不是我吓你,多名院士刚刚发声,这类食物,比肥肉还要伤血管!”
![]()
陈阿姨一愣,脑海里回想起最近的体检结果:血脂有点偏高,医生也提过要注意饮食,难道这么“家常”的吃食,真的有大问题?面对家人的疑惑和担心,应该怎么权威又科学地解释这个连专家都纷纷发声的健康热点?欲知真相,且听下文分解。
这些表面看似健康的油炸豆制品、植物奶油、起酥面包,背后却潜藏着一个科学名词,人工反式脂肪酸。这名字或许陌生,但它们在日常饮食里可谓无处不在。
多名心脑血管权威院士联合呼吁,要中老年人尽快停止食用高反式脂肪酸食品,还特别点名了那些反复油炸、以氢化植物油为主的豆制品和加工食品。为什么反式脂肪酸会比大家一直“谈脂色变”的肥肉更危险?
认清反式脂肪酸,别让它磨损你的血管
反式脂肪酸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类。天然反式脂肪酸其实在牛奶、红肉等中含量极低,正常饮食并不构成威胁。真正可怕的是人工反式脂肪酸。
它们多是通过“氢化”工艺制作,比如“植脂末”“植物奶油”“人造黄油”这些让蛋糕、面包奶香更浓郁、口感更酥脆的神奇配料,实际却在无声无息中让大量反式脂肪酸进入血液。
![]()
根据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有50亿人因反式脂肪而面临心脏病和死亡威胁。只要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超过总能量的1%(约2.2克),血清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水平便会明显升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心梗甚至中风。
相比之下,传统肥肉中的“坏脂肪”虽然也需要限制,但人工反式脂肪酸有更强的“血管加速老化”效应,被多家国内外权威期刊称为“现代饮食中最危险的慢性杀手”。
隐形摄入令人堪忧,不止是油条和糕点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吃得清淡、很少碰猪油和肥肉”,但反式脂肪酸最大的隐患就是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饼干、面包、蛋糕、奶茶、奶咖等甜点饮品,往往为了提升色香味,会加入“奶精”“植脂末”;油炸锅里的豆腐泡、腐乳包、素鸡片,这些看似素菜的小吃,因反复高温油炸而“变质”;超市零食(薯片、爆米花)和快餐汉堡,都可能包含氢化油加工成分。
![]()
有调查显示,一根油条反式脂肪含量约0.9克,一份奶茶伴侣(植脂末)所含反式脂肪约0.5克,不知不觉中就接近甚至超标。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于康提醒,油冒烟时下菜、反复高温煎炸等烹调习惯,都可增加反式脂肪。
转告家里长辈,多名院士的建议不是危言耸听,停止高反式脂肪的食品后,身体可以出现这三个明显变化。
血脂与坏胆固醇水平有望下降12-16%。荷兰一项研究指出,停止摄入人工反式脂肪8周后,参与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下降趋势明朗。
动脉弹性更佳,心梗/中风风险降低。2018年医学界统计,反式脂肪摄入多1%,冠心病风险可增23%,而停止后,3个月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恢复。
![]()
体重控制更容易,糖耐量改善。国际期刊《生物老年学》实验显示,停止“人造脂肪”摄入后,受试动物体重提升幅度减缓50%。部分人反映饭后易“犯困”、体力恢复慢的现象也获得改善。
为了守住中老年人和全家人的健康,请务必把握以下3个关键细节:
选购预包装食品时,一定看配料表
凡标注“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植脂末”字样的食品谨慎购买,蛋糕、糕点、夹心饼干等要适当减少频次。
家庭烹饪要注意油温控制
油未冒烟即下锅,杜绝反复炸油,日用植物油不超30克。尽量采用蒸、煮、焖等方式,少用高温快炒和油炸。
平常饮料和小吃选择上,没必要迷信“健康零食”,奶茶、咖啡等饮品如需添奶精,建议自带鲜牛奶,少选带“植脂末”产品。尤其要注意早点摊、夜市摊的油炸食品,应劝家中长辈适当减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