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52岁的刘婶突然被一阵剧烈的腹痛惊醒。她蜷缩在床上,额头冒出冷汗,胃里像被一只手狠狠揪住。丈夫慌忙将她送到医院,检查结果让全家倒吸一口凉气——胃癌早期。
医生详细询问饮食习惯后,目光落在了刘婶带来的那瓶“自制猪油”上:“这油用了多久?平时怎么保存的?”刘婶愣住了:“这油是去年冬天熬的,装在搪瓷缸里,一直放在厨房窗台……”
刘婶是小区里出了名的“会过日子”。她总说超市买的油贵,便自己买肥肉熬猪油,一熬就是一大缸,够吃大半年。炒菜时挖一勺,油香四溢,她觉得“这才叫下饭”。可最近半年,她总觉得胃胀、反酸,偶尔还会拉黑便,但一直没当回事。
直到这次腹痛难忍,才被迫就医。医生叹了口气:“猪油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吃容易损伤胃黏膜,再加上保存不当,油脂氧化变质,致癌风险就更高了。”
刘婶的故事并非个例。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0万,其中约15%与长期摄入劣质食用油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厨房里的“隐形杀手”——5种常吃可能致癌的食用油,以及如何科学用油守护健康。
![]()
一、这5种油,正在伤害你的身体
1. 反复使用的煎炸油皿
很多家庭为了节省,一锅油反复用。炸完鸡翅炸薯条,最后连油渣都舍不得扔。但你知道吗?食用油在高温下会裂解,产生苯并芘、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这些物质会附着在食物表面,长期摄入会损伤消化道黏膜,增加胃癌、肠癌风险。
建议家庭煎炸尽量少用油,若必须使用,建议炸一次就倒掉;外出就餐时,少吃路边摊的油炸食品。
2.霉变原料压榨的土榨油
一些老人迷信“土法压榨”,觉得“纯天然无添加”。但小作坊的原料储存条件差,花生、玉米等容易霉变,产生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耐高温,即使经过高温煎炸也无法去除,长期摄入会引发肝癌。
建议拒绝购买“三无”土榨油,选择正规品牌,查看检测报告;储存原料时保持干燥通风,避免霉变。
3. 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
很多人买大桶油,一用就是半年。但食用油开封后,接触空气会加速氧化,产生自由基和过氧化物。这些物质会攻击细胞,加速衰老,甚至诱发癌症。
建议优先选择小包装油,随用随买;开封后密封保存,避光、避热,最好放入冰箱冷藏;若油出现哈喇味或颜色变深,立即丢弃。
4. 廉价调和油
市面上有些调和油价格低廉,但成分表模糊,可能掺入劣质油料或氢化植物油。氢化植物油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
建议查看配料表,避免含“部分氢化油”“植脂末”等成分;选择单一油种或明确标注脂肪酸比例的产品。
5. 自制动物油形威胁
猪油、牛油等动物油,虽然香,但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摄入会升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进而影响全身健康,包括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病几率。
建议控制动物油摄入量,每周不超过2次;优先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茶籽油等。
![]()
二、如何科学用油?
首先得控制用量。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5 - 30克,大概就是2 - 3汤匙的量。为了精准把控,可以准备一个带刻度的油壶,每次倒油时心里有数,避免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油脂。毕竟,过量用油不仅容易让人发胖,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
其次要轮换用油。不同油种所含的脂肪酸组成有差异,轮换着使用能让营养更均衡。比如高温烹饪时,像茶油、米糠油这类烟点高的油就很合适,能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凉拌时,初榨橄榄油、亚麻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益;日常炒菜的话,花生油、大豆油营养较为均衡,是不错的选择。
再者要注意烹饪温度。油温过高会产生有害物质,危害健康。建议采用热锅冷油的方式,当油温达到五六成热,大约150 - 180℃,油面泛起波纹却还未冒烟时,就可以下菜烹饪了。
最后要做好储存。光线会加速油脂氧化,所以要用不透明容器或避光瓶保存油;用完后拧紧瓶盖,减少与空气接触;要是厨房温度较高,可将油放入冰箱冷藏,不过像橄榄油等无需冷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