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10月24日报道称,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毕业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为其送别,在公墓附近的停车场,更是排起数十米长的队伍等候,送别人群身着黑衣,神色肃穆。提起杨振宁先生,现场一位婆婆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当我真的看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我特别佩服他,敬佩他。”南方都市报则在24日则报道称,现场人群排成几列长队,依序进入礼堂,向杨振宁的遗体三鞠躬。有在场者透露,杨先生遗体身边围满了各界敬送的花圈。人们身着黑衣、佩戴白花,有的还自己带来了挽联、书法等,交给现场工作人员。
图1 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现场排起数十米长队,群众含泪相送(极目新闻)
![]()
图2 南方都市报10月24日报道配图
![]()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先生逝世后,清华大学发布讣告并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众多校内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追思先生风范,寄托无限哀思。此外,清华新闻网也在10月24日发布消息称,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杨振宁先生亲属、生前友好,清华大学全体校领导、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送别,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从公布的现场图来看,在杨振宁葬礼告别仪式上,其妻子翁帆女士站首位神情悲伤。
图3 现场图片(清华新闻快讯)
![]()
图4 清华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送别杨振宁先生(清华新闻快讯)
![]()
据中国新闻社10月23日消息,杨振宁先生的学生和挚友,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在10月20日接受了南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学生采访,他在采访中追忆了振宁去世前一个月都处于病危状态,“近一个月,杨先生都处于病危状态,但他的神智是非常清楚的。”报道提到,9月下旬,86岁的葛墨林与夫人到北京探望病情危重的杨振宁先生,那时候,杨先生虽然是吸氧状态,但神志还清醒。“就是人已经不怎么能动了,几乎听不见什么东西”他称,“是翁帆用小白板给他写上字,他眼睛特别好,能看见……帮他交流,这样他就知道是墨林来了……”然后杨先生扭过头,手动了动,因为他吸氧,所以说话声音特别小,翁帆要耳朵贴着他才能听清,原来是杨先生询问墨林太太来了吗?
![]()
“然后翁帆就指,他就看见了,向我们夫妇做出了一个“OK”的手势致意……”葛墨林说道,“再之后,翁帆就告诉我,他有闯过去了,后来大家就希望他能够过十一,正好十一是家庆国庆,又是他的生日,后来十一过了以后,十六号,那时候整体情况就不行了,到了十七号晚上,(他们)就给我发了个信息,就说还比较平稳……他们都说很安详地就睡过去了”笔者写到这里时,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特别伤感!正如网友所表示的,我们景仰的并非只是一次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杨振宁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同样可以站在人类智慧的顶峰,成为当代物理学第一人。而我们怀念的,是那个单枪匹马为天地立心、为宇宙立法的英雄年代,怀念他和其他物理学先贤所带来的智慧的光芒。
![]()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颁国内外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
图7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关于“非阿贝尔规范场”的论文
![]()
图8 1957年杨振宁自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
![]()
杨振宁先生虽然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毕生心系家国。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迹象,他就写信给父亲杨武之表达回国探亲的意愿,杨武之将这一消息报告国务院后获批准。7月,他回国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见到了挚友邓稼先。从邓稼先那里获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他激动涕零。返美后,他到多所大学演讲,影响极大,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1972年,他再次回国访问,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图9 1972年杨振宁与王承书(左一起)、张文裕、邓稼先、周光召于北京
![]()
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回到清华之后,他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10 2002年杨振宁与出席清华大学举办的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的学者合影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