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点关注,精彩不迷路
本文由华领人工智能原创
10 月 24 日,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文件提出,从减轻考试升学焦虑、保障学生睡眠与体育时间,到建设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推广 AI 心理助手等十个方面,系统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十条措施如下
1、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
2、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3、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4、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
5、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
6、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
7、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
8、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
9、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
10、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教育部7问7答,解读了哪些关键问题?
《十条措施》出台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措施》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从“小切口”出发,聚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为学校和老师提供可落地的行动方向:
01 出台《十条措施》的主要背景和考虑是什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少年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重点工作安排,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制定了这十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02 《十条措施》在缓解学业考试焦虑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办法?
《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一是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二是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三是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四是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缓解升学压力。五是加强课程与实践教育,每月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03 《十条措施》围绕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有哪些针对性措施?
围绕运动不够、睡眠不足、网络沉迷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突出问题,强调注重身心协同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一是全面落实“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推行“能出汗”的体育课,普及全员体育竞赛,延长课间活动时间,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压力、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二是保障充足睡眠,科学安排作息,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三是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心理侵蚀。
04 《十条措施》对关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有哪些考虑?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是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的重点。《措施》要求:一是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开学、考试、升学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二是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行动。三是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提升生活教师关爱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05 《十条措施》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方面作出了哪些安排?
一是建设国家及地方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开展1次监测,规范学校心理测评,推进完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预警、干预处置机制和分级响应。二是推进“全员育心”,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强化教师培训,构建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梯队。三是优化校园环境,开展“护苗行动”,建设温馨班级、宿舍,发展各类社团,发挥朋辈互助作用,同时加强教师心理关怀。
06 《十条措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一是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强化家校协同,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二是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帮助家长及时掌握情况,共同做好关心关爱。三是会同妇联、关工委等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07 《十条措施》在部门协同方面作了哪些部署?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教育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网信、公安、卫生健康、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二是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保障,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构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用好心理援助热线。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科学理念,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十条措施”的核心价值,除了提供具体的行动方向,还让学校和教师重新理解教育的边界。
对于校长而言,这意味着学校治理要从“管成绩”扩展到“管情绪”。
对教师而言,这是一场职业角色的更新。
同时,文件也提出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可以说,“育心教育”的主体从心理教师扩展到全体教师,从个别辅导延伸到日常教学。这份文件所指向的,不只是心理教育的加强,而是教育者自我理解的更新:教育不是管理学生的行为,而是陪伴他们的成长。
从人工干预到智能赋能:技术助力“育心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十条措施》在“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中,特别提出要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探索开发“AI 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等新模式。
![]()
这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落脚点:心理健康不再只是教育辅导的问题,也成为技术可以提供辅助的领域。
在华领通智的智能教育实践中,相关探索已在推进。
依托 DeepSeek 与腾讯混元双模型底座,AI 水手构建了贯通“教—学—管”三环节的教育垂类大模型。系统融合语音、表情、笔迹等多模态数据,建立学生认知与情感状态模型,用于分析学习专注度、情绪变化与行为特征,帮助教师在课堂与管理中实现更及时、更有依据的心理关注。
在教育评价维度,AI 水手也在推动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变。系统通过采集学习全过程数据,生成 AI 学情报告,既呈现知识掌握情况,也揭示学习情绪与心理韧性。这种“过程性、多维度、发展性”的智能评估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评价实现同频一体,为教师改进教学、学校优化管理提供了新的参考。
![]()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推进。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低龄化、高发化的现状,传统心理服务手段已难以满足常态化、精准化、全程化的心育需求,长水心悦通过 AI 技术深度融合心理服务,构建起“可筛查、可预警、可干预、可成长”的一体化心育新生态。
![]()
从技术建模到体系建设,这些探索表明,人工智能正成为教育系统新的基础能力。它帮助教师更早发现学生的变化,帮助学校更科学地组织支持,也让“育心教育”拥有了更坚实的技术底座。 心理健康工作不再只是情绪安抚,而正在形成可观察、可评估、可持续的教育治理能力。
当心理健康被纳入教育质量的核心维度,学校的评价体系、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的成长路径都将随之调整。这份调整的意义在于——教育正在重新校准它的坐标,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人的状态。
关注我们,精彩不迷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