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偶然翻到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旧照,目光瞬间被牢牢吸住,久久无法移开。
2
照片中的他们青春飞扬,眉宇间透着清澈与锐气,满身是少年独有的朝气与热忱。
3
而那张六十余岁在医院的合照,却让人心头一紧,眼眶不由自主地发热……
![]()
4
清华园里的两个少年
5
两家渊源颇深: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则是哲学系的权威学者。
6
同为安徽合肥人,又共事于清华园,两家可谓既是乡谊深厚,又是同事相知。
7
年长两岁的杨振宁常带着年少的邓稼先穿梭于校园林间,爬树掏鸟、荷塘打水漂,俨然是他童年探险的小向导。
8
夏夜凉风习习,两人搬着小马扎坐在院中,听长辈们谈论学术,耳濡目染间悄悄种下科学梦想;
9
崇德中学的教室里,物理课刚结束,他们便挤在同一张课桌前争辩难题,直到铃声响起才依依不舍分开。
![]()
10
抗战烽火燃起后,二人一同奔赴西南联大求学,在铁皮屋顶漏雨的教室听课,课余则登上后山梨树林,一边吟诵古诗,一边畅谈量子力学。
11
夕阳西下,拉长了两个并肩前行的身影,也映照出一段纯粹而坚定的友情。
12
1948年,邓稼先启程赴美留学,前往普渡大学深造,临行那天,杨振宁专程送至车站,悄悄塞给他一些美元,并叮嘱:“钱不够就写信来。”
13
在美国期间,邓稼先因奖学金微薄,常去芝加哥找杨振宁“蹭饭”,周末坐火车往返,两人共享一份牛排,边吃边聊学业进展和故乡点滴。
14
后来他们在芝加哥大学教学楼前留下一张西装笔挺的合影,笑容灿烂如朝阳,彼时心中满怀理想,未曾想到未来将因国家使命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
15
如今回望这张泛黄的照片,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6
他们的友谊自始便以“求知”为起点,以“同行”为纽带,这份情谊成为日后各自跋涉岁月中最温暖的精神支柱。
17
二十年未见
18
1950年8月,邓稼先顺利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未作停留,立即购买船票回国。
19
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科技栋梁。他在归国航船上写下日记,字里行间尽是“尽快回到祖国效力”的迫切心情。
![]()
20
而杨振宁因美国对华政策限制及科研关键阶段,选择暂留异乡,两人在码头紧紧握手告别,这一别竟是二十多年光阴流转。
21
归国后的邓稼先悄然“消失”,被秘密调入西北核武器研发基地,换上军装,更改姓名,隐姓埋名投身戈壁荒原。
22
当时条件极为艰苦:没有先进计算机,只能依靠计算尺与算盘反复推演数据,草稿纸堆积如山,装满一只只麻袋;
23
夏日酷热难耐,冬日寒风刺骨,日常饮食掺着沙粒的馒头,饮用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但无人退缩,只为早日研制出属于中国的原子弹。
24
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则在理论物理领域不断突破,1957年凭借“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震动全球学界,但他始终惦念着那位失联多年的挚友,多次提及:“时机成熟,我一定要回去看看。”
![]()
25
1971年中美关系初现缓和,杨振宁作为首批获准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科学家,落地后安顿完毕的第一件事,便是四处打听邓稼先的下落。
26
几天后,二人在京西宾馆重逢,四目相对,彼此看着对方鬓角斑白,沉默数秒后猛然相拥。
27
杨振宁声音颤抖地问:“这些年你去哪儿了?”
28
邓稼先微微一笑:“忙着国家的事,让你挂心了。”
29
事后邓稼先寄出一封信,信末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30
杨振宁读罢泪流满面,终于明白,尽管人生路径不同,但他们内心的牵挂与追求始终一致。
![]()
31
这般情谊世间罕见,如同并肩生长的大树,枝叶伸展方向各异,地下的根脉却始终紧密相连。
32
最后一张合影
33
一次,杨振宁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做讲座,讲完后随口问台下学生:“你们知道邓稼先吗?”
34
学生们纷纷摇头,有人低声询问:“邓稼先是谁?”
35
那一刻,杨振宁心头一阵酸楚——他知道这位默默奉献的好友为国家付出了何等代价,可他的名字却被尘封于机密档案之中。
![]()
36
邓稼先的名字曾是最高级别的保密信息。自1958年投身核事业起,他的名字从所有公开记录中抹去,家人只能靠寥寥几句“一切安好”的家书维持安心。
37
直至1986年,他因长期暴露于放射性环境导致重病住院,身份才首次公开,世人这才惊觉,这位瘦弱老人竟是“两弹元勋”。
![]()
38
住院期间,他的身体极度虚弱,医护人员甚至用废旧轮胎内胎改装成“坐垫”,帮助他勉强坐起。
39
即便如此,他仍牵挂着核试验进展,躺在病床上听助手朗读报告,忍痛逐字修改,直到手指僵硬再也握不住笔。
40
杨振宁得知消息后,立刻从美国赶回北京,几乎每日都出现在病房。
41
某天他特意带上相机,为两人拍下合影——这是除青年时代外极为罕见的一次同框。
42
谁也不曾料到,这竟成了他们此生最后一张合影。几个月后的7月29日,邓稼先永远闭上了双眼。
![]()
43
每看一次这张照片,心中便涌起复杂情绪:一位为国鞠躬尽瘁的功臣,一生默默无闻,直至生命尽头才被世人知晓。
44
他的牺牲比影像更深刻,他的精神比荣誉更厚重,值得我们世代铭记。
45
未完成的约定,用一生去兑现
46
1987年清明节,杨振宁从美国归来,专程前往八宝山为邓稼先扫墓。
47
他在墓碑前伫立良久,手中紧握白色菊花,泪水无声滑落。
48
邓稼先夫人许鹿希递上一个木盒:“这是稼先生前留给你的,说等你回来亲手交。”
![]()
49
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套来自安徽合肥的文房四宝,砚台底部刻着“稼先嘱咐”四个字。
50
杨振宁瞬间明白,这不仅是同乡之情的寄托,更是老友对他“千里共同途”誓言的深情提醒。
51
从此以后,他将讲述邓稼先事迹、弘扬其精神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
52
他在文章中写道:“稼先的贡献完全配得上诺贝尔奖,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53
当许鹿希整理邓稼先遗稿时,因缺乏核物理专业知识难以完成,杨振宁特地从美国寄来英文专业书籍,并亲自标注重点章节供参考;
54
家中那张三四十年代杨振宁来访时常坐的旧沙发,许鹿希保留了四十多年,她说:“看到它,就像看见他们当年促膝长谈的模样。”
![]()
55
2021年9月,杨振宁迎来百岁寿辰。座谈会上,他缓缓开口:“稼先,这五十年,我没有辜负你的‘共同途’。”
56
这句话看似平静,却重重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
57
半个世纪以来,他选择回国定居,在清华大学执教,培养新一代物理人才;
58
积极推动中美科技交流,引进前沿理念与资源;
59
利用自身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邓稼先以及那一代科学家的默默付出。
60
这不仅是对故友的深切缅怀,更是对青春誓言的终身践行。
61
他们的友情早已超越个体情感,一人在海外展现中华智慧,一人在内地筑牢国家安全基石。
62
虽命运轨迹迥异,却始终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为祖国的强大倾尽全力!
![]()
63
结语
64
从清华园青涩的少年合影,到病房中凝重的诀别影像,两张照片串起了两位伟人的一生。
65
一个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一个在祖国大地默默扎根,但他们始终走在同一条路上——“共同途”。
66
这样的情谊,这样的坚守,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深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