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在《论书帖》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晋人的草书以张芝、索靖、二王为代表,他们的笔法高古潇洒。“晋人格”并非独创,也是建立在前人笔法基础上的。草书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有了基本的规范,这一点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记载:“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
由于距今久远,两汉草书存世者极少,以简帛为主,字迹残损,而且用笔稚拙,这是典型的民间书风,笔法不够规范。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草书作品仅有一件留存下来,那便是刘歆的《草书序六艺为九种墨迹》。
![]()
这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件完完整整、一字不缺的西汉草书。刘歆是汉朝宗室之后,文学、史学、书法极为精到,因才华被王莽重用,在新朝担任国师。为了培养儒生,他钦定“六艺”包含九部经典:“六艺为九种,盖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也。”
![]()
刘歆亲自用草书写下序文,于是便有了此作。《六艺为九种》递藏有序,曾归刘备、王羲之、王献之、米芾、宋高宗、赵孟頫等所有。“二王”临摹此作数百遍并从中取法,所以卷首题有“右军之祖”四个大字。
![]()
王献之亲自写下跋文:“运笔冲秀隽永,骨采兼绝,行体之极则,非潜思好学如子骏,未易几乎此也。”《六艺为九种》将草隶、章草笔法融合,法度纯正丰富,气韵生动雅正,可以说是入门的“标准范本”了。
![]()
经后人修复、精裱,此作现为纸本册页,共23折、46页,每页纵约27.5厘米、横约18厘米,总长度超过8米,共3000余字,单字大小约1.5厘米。相比晋唐草书字帖,此作用笔多用平动,更易上手,且追本溯源乃是真正根基。
![]()
《六艺为九种》保留隶书核心笔法但弱化波磔,起笔藏锋、收笔略顿,波挑缩短,仅在收笔处轻带,无刻意夸张的弧度,减少书写步骤,体现实用导向。结字隶构为基,体势渐活,上下结构舒展,左低右高有欹侧体势。墨法浓度均匀,无过浓滞笔,也没有过淡模糊。
![]()
罗振玉、王国维称此作“隶草为章草之祖”,认为其简化隶书笔画、连贯笔意的特征,为章草、今草形成奠定基础。笔画上承隶书、下启章草,结字突破平正、显活态。时常临摹,可稳固基础,再去临摹魏晋、唐宋等历朝法帖,会事半功倍。
![]()
而今,我们对刘歆《草书序》进行1:1超高清复刻,推出手工经折装,加入现代字注释,特别适合临摹与欣赏,见此品如见原作,期待您的喜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